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桐乡新闻网 > 濮院镇 > 新闻热点 正文

濮院旧镇改建房屋征收用“心”服务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许惠良 文/摄   编辑: 谢伟锋    2014年12月17日 09:02

  夏克同老人重游老宅时,向大家述说儿时的回忆。

  夏克同老人在看旧照片。

  12月12日,濮院旧镇改建房屋征收服务中心第六(1)组迎来了一位年龄高达85岁的特殊被征迁户。

  老人名叫夏克同,离休后居住在美国及国内的杭州等地,此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有两个心愿要完成,一是回到小时候生活过的老宅故地重游,二是配合政府对老宅进行评估。

  昔日院中盛放的牡丹已不在,但儿时抓鱼嬉戏的画面却还历历在目……当天下午,和老宅零距离亲近两个多小时后,老人感慨万千。他说,老宅真的老了,或许旧镇改建会给它一个最好的归宿。

  尘封记忆耄耋老人娓娓道来

  “已有两年多没去看了。”坐在第六(1)组办公室内,老人呷了口茶,情不自禁地讲起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29年,夏克同出生在濮院镇杏林街的夏家大宅内,家中排行老四。由于家境尚可,到了入学年龄后,他便到与家中仅一河之隔的濮院小学上了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局势复杂,夏母担心孩子们的生命安危,在他上到小学3年级那年,便带着他们逃难到了上海,而他的父亲则还在遥远的日本留学。

  在那个年代,五个孩子加上一个女人,生存压力可想而知,迫于生计,夏母又再度回到濮院找事做。“想妈妈了,就给她写信。”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当年的寄信地址,却深深印在了老人心底:濮院新桥堍。

  1950年,夏克同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到部队里当了兵,这一去便是30多个年头。

  其间,夏克同成了家,三位子女相继出生,因婶婶膝下无子,他又将其中的两个孩子送回了濮院生活,直到小学一二年级才重新接回。

  后来,三位子女相继定居美国,夏克同离休后,时常住在美国的子女家,和老家的联系逐渐变少。

  前些年,老人曾专程拜访过当地政府,透露出想要将老宅捐赠用作老年活动场所的意愿,但因为当时条件所限和其他因素影响,未能如愿。

  重游老宅每个角落都是回忆

  夏克同的老宅其实就在翔云观对面,当天下午,在工作人员陪同下,他时隔两年后重游老宅。

  “叔叔曾在这里种过一大片牡丹。”站在院子中央,老人环顾四周,思绪却一下回到了小时候。他说,那时的牡丹开得很艳,可惜如今只剩下东倒西歪的假山。

  告别“牡丹园”,老人径直快步往河边走。儿时,他曾在那条河边抓鱼取乐。

  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的钓鱼钩是用大头针弯曲而成,上面栓一根线即可,也不知道是鱼儿笨还是水中的鱼儿多,每每总是很容易上钩。

  按照评估程序,房屋的每个角落都要仔细看过,但老宅毕竟老了,加上长期不住人,包括楼梯在内的许多木制东西都已发霉,工作人员费了不少劲才上到了二楼。

  看见楼梯还能走人,老人很执着,也不管工作人员如何劝说,手脚并用,跟着爬了上去。

  在二楼,他驻足良久,似乎在寻找什么,几分钟后,目光定格在了一些老照片上。

  工作人员很细心,看出他的心思后,帮他照了张相留念,并将这些老照片上的灰尘一一拍去,装进了老人随身携带的包中。

  回程经过翔云观时,老人的脚步又停了下来,在他的依稀记忆中,翔云观内有戏台,经常有戏班子在此唱戏。

  细心服务老人回濮评估房屋

  在与老人的聊天中,记者得知,离休后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的子女家中,回杭州的时间也不确定。

  濮院旧镇改建房屋征收服务中心又是如何顺利与老人“接上头”的?这一切,或许和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有关。

  今年旧镇改建工作启动后,得知老人经常在美国生活后,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曾多次尝试拨打其电话,想先联系一番,可没想到的是,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直到今年8月,老人回了国,这第一个电话才算正式打通。“大致情况跟他细说了下,还打听到了他们家的具体地址。”濮院镇人武部部长、濮院旧镇改建房屋征收服务中心第六(1)组联系领导顾汉洪回忆说,原本以为事情进展得会比较顺利,但第一个电话打通后,老人却失联了。

  电话联系不上,可工作还是得继续,幸好知道详细地址,工作人员便驱车前往杭州当面拜访。

  几番下来,老人也非常认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最终答应回濮院对房屋进行评估认证,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这一幕。

  采访结束前,老人似乎还有点恋恋不舍。一打听才知道,当天来得太匆忙,未能好好看看濮院今日的面貌。“下次来早点,我们陪您好好逛一圈。”听到工作人员的“承诺”后,老人笑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