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廿年城建交通展新姿

2013年10月23日 22:45 来源: 《今日桐乡》

 

 

 

 

  城市的扩张,形成多个商圈。繁华的振东新区道路宽敞、市场林立。

 

  

上世纪90年代的鱼行街房屋破旧、街道狭窄,是桐城主要的商业街。

 

  

老320国道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唯一一条主干道

 

  

北港河夜景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繁华

 

  

如今,路网发达、交通便捷。一条条高速路,以其快捷、高效,获得百姓的认可。

 

 

 2010年10月开通的沪杭高铁成为桐乡人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乌镇轮船码头的喧闹与破旧,如今只存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上世纪90年代,城市小公交掀开了城市公交发展的序幕。

  

 
现在的大型城市公交车给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服务。
 

  如果有人收集了这20年来桐乡出版过的各类地图,一张张翻看的时候,自豪感一定会油然而生。日渐扩张的城市版图、日益绵密的路网、不断更新的城市地标建筑,清晰呈现着桐乡发展壮大的脉络。


  一条路、一幢高楼,在图上也许只是一条线、一个点,但却凝聚着多少建设者夜以继日的付出,诉说着历任城市建设管理者谋求城市发展的殚精竭虑。20年,桐乡人以特有的坚韧与执着,精心建设出一座现代化城市,编织出一张高效的交通网。

 

    城:碗大桐乡今变样

 

  “碗口大,筷子长”,是多年来留在桐乡人记忆中的话。如今,小小的桐乡城已经发展成了三四十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关于这座城市的成长,每一个老桐乡人都会说出许许多多的故事。变大,恰是最直观的印象。


  1993年,桐乡的城市建设者继1983年之后,开始了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据当时的资料记载,桐乡市区建成区仅3.87平方公里,人口4.2万。


  在76岁的老梧桐居民许根源的印象中,20年前的梧桐镇区只有一丁点大:“北面到市委党校;南面到老汽车站,也就是现在的电信大楼;西面到煤矿机械厂,就是如今的小区罗马都市;东面到毛纺厂,也就是现在的小区轩景苑。” 再往外,便是片片农田了。主要商业大街只有梧桐大街和鱼行街两条。


  “此后的五六年,桐乡发展很快。”许根源说,庆丰路、振兴路、校场路、复兴路等如今的桐乡骨干性道路都在那时建设起来,城市范围逐渐扩大。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始于1998年。这时,桐乡已成立了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8万人。当年,市民王菁进入建设局,开始从事规划编制、审查的工作,直到现在。她亲身经历了我市几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过程,对整个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也有着切身的体会。
 

  王菁回忆,第三轮规划着重解决了320国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了320国道复线的概念。城市规划了“三横三纵”的路网骨架,结构明确为“两轴、两片、五区”及“井”字形的绿化框架,经济开发区也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一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


  2002年,我市开始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0.2平方公里,人口17.3万人。“这时候,我市‘三横三纵’的路网体系基本形成。”王菁说,规划按照融入杭州经济圈、联动大上海,面向长三角的总体目标,把振东新区推到了城市优先发展的前台。如今,一个全新的现代流通、商贸、行政、居住、娱乐集聚区已初具规模。
 

  至2012年年底,我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37.6平方公里,发展速度超过总规预期。如今,驾驶汽车沿着绕城公路跑一圈,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城内,高楼、店铺林立,道路宽阔、绿树成荫。城南,大批现代化大中小企业入驻,工业中心地位愈加显现;城东,行政中心转移,商贸综合集聚;北望,楼盘林立,高校周边商业开发随之紧跟……一个活力的桐乡、一个现代化的桐乡,鼓舞着市民,营造更美好的生活。

 

    建:只把旧貌换新颜 

 

  “如今的桐乡真是太漂亮了!”80多岁的老人王彩凤对桐乡的变化有着朴实的认识,路更宽了、楼更高了、灯更亮了、景更美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朴素的认识,恰是人们对城市变迁最真真切切的体会。恰是1993年开始,桐乡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快车道。1993年,桐乡市人民政府颁发《桐乡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1994年,实施桐乡市市区拓宽庆丰北路、延伸振兴路建设工程;1996年,北港河、九曲港实施疏浚工程……尤其是1997年,成为我市城区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投入资金之多,建设步伐之快,创过去历年之最。桐乡启动了旧城改造工程,复兴路、校场路、世纪大道等一个个新的地理名词不断涌现。


  2001年开始,我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了城市环境净化、城市园林绿化、城市道路硬化等工程,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在东北入城口环岛内,设置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雕;市政广场、滨河广场等突出植物造景,绿意盎然,并配置建筑小品和城市雕塑,营造城市亮点;凤鸣公园、新世纪公园、植物园等风格各异的公园,给市区增添了广阔的绿色休闲空间。
 

  20年来,路,不仅是在延伸,还发生着巨大的变迁,由原来的石子沥青路到现在的水泥、柏油路,路宽了,车多了,出行便捷顺畅了;楼群就像钢琴家弹奏出的曲谱在浪漫中跳跃、发展,由原来的最高三五层到十几层,由原来的火柴盒到各有特色、高低错落;绿,已变成城市的色调,广场、公园充盈着绿,房前屋后透着绿,绿色装扮着人们的生活,提升着生活的基调。当夜幕降临,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霓红灯竞相闪射出耀眼的光芒……20年,一切都变了。


  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身边的点滴中发现城市的美好。沈冠生一家一直居住在北港河边,见证着这条河由窄到宽的历史变化,“过去,两条农船也只能勉强交叉过。”沈冠生说,如今,疏浚拓宽后,两岸石砌傍岸,扶手栏杆大气美观。道旁,树木郁郁葱葱;岸边,纤细的柳条随风飘扬……热爱创作诗歌的沈冠生写了许多咏颂北港河的诗歌。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静静的北港河流淌向往


   密密的梧桐荡着绿浪
 

   一片片菊海,一座座村庄
 

   条条马路,送走了南来北往


   醉了太阳,醉了月亮
 

   ……

 

    路:踏平坎坷变通途

 

  一条条大路、一座座桥梁,不仅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标志,路网结构的科学高效,也快速集结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无声地引领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走向,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无一级公路、无高速公路,这是1993年桐乡交通的状况。时任交通局局长尹夏青至今还记得,交通系统组织到厦门考察,回桐时傍晚6时从绍兴上车,直到半夜3时多才回到桐乡。
 

  “当时,大家根本没有高速公路的概念。” 尹夏青说,没想到,到1994年,沪杭高速就顺利开建,4年后的1998年12月29日,沪杭高速公路浙江境内段通车,桐乡段全长18.88公里,总投资6.5亿元。
 

  改变几乎在一夜间。杭申段因为高速公路的开通,拥堵大大得到缓解。


  时代的节奏是如此之快,2003年,沪杭高速路便实行拓宽,几乎在同时,申嘉湖高速公路开启了征迁。


  要致富,先修路。人们很快意识到高速公路带来的便捷。时任交通局副局长杨荣江在当时正负责征迁工作。他说,老百姓非常支持征迁,当时还流传一句话,叫“拆掉安乐窝,修建黄金道”。


  如今,高速公路在桐乡共有6个出口,一级公路更是比比皆是。1993年时,桐乡最宽的公路是7米的杭枫公路,属于三级公路。而今,一级公路宽均达到26米。已经启动征迁的桐乡至莲都公路桐乡市区至乌镇段,拟建双向六车道,宽33.5米,两旁绿化带都要40米。
 

  更令人骄傲的是,桐乡拥有全国唯一一条县级市绕城公路。有先见之明的桐乡人,从2004开始修建绕城公路。2007年的通车典礼上,尹夏青激动地说:“一条绕城公路,完整地构筑了桐乡的城市框架,对缓解市区道路压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绕城公路建成后,成为了沟通经济开发区、梧桐工业园区等的一条快速通道、经济通道,有力提升城市能级,提高区域竞争力。
 

  大投入也让昔日羸弱的农村公路路网强筋壮骨。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市城乡交通尤其是农村交通作为基本路网结构的重要组成得到倾力拓建。1991年之后,市财政与乡镇各负担50%资金支持村道建设,各乡镇陆续建设村道与乡道贯通。1998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公路。此后,道路硬化、准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进一步提档升级。2007年,全市178个行政村开通城乡三级公交车,通村率达100%。
 

  截至目前,桐乡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95.768公里,其中县道348.668公里,乡道434.048公里,村道1103.052公里,农村公路密度261.65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不仅居全省第一,放眼全国亦是遥遥领先。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这句深藏在桐乡农村百姓心间的俗语,如今已成了笑谈。屠甸镇汇丰村农民于建华深有感触地说:“为啥现在我们农民开车的越来越多?除了生活水平的提高,通村达户的路网建设也功不可没。”

 

    行:远在天涯也咫尺

 

  1993年,朱云峰走出校园踏上了工作岗位。由于奶奶家在濮院、外婆家在乌镇,到了周末,他和父亲就骑着自行车,去看望他们。那时,前往濮院的路已经浇筑了沥青路面,而到乌镇仍是机耕路。“虽然已经有了公交车,但班次很少。”朱云峰说,“宁可骑车,沿途欣赏成片的油菜花、菊花,累了靠边一停,买个西瓜吃,倒也惬意。”


  要知道,那时的汽车站刚刚迁至振兴中路2号。车站拥有客车41辆、客位2001个,经营客运线路仅17条。班次之少便可见一斑。


  然而,有着先见的桐乡人很快提出在尚有些荒芜的振东新区建造桐乡客运中心。有这个必要吗?有!桐乡人知道,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005年3月,世纪大道与环城路交叉口建起了占地120亩的桐乡客运中心。
 

  从中巴到大巴,从普客到快客,桐乡人的步伐越来越快。到2012年末,我市仅快客班线就达14条,经营往上海、南京、杭州、湖州、萧山机场等方向,普客班线31条,主要经营往苏州、扬州、常州、武汉等方向;还有一、二、三级城乡公交线路80条。日发次约1085个,日运送旅客达3.3万人次。


  这些年,城市公交的发展也可谓日新月异。而实际上,仅仅在10多年前,人们脑海中还没有城市公交的概念,但很快,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道路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群众对城市出行便捷的要求日益提高。
 

  1995年,市建设局和公安保安公司组建了城安公交公司,梧桐镇区投入6座小面包车10辆,开通两条城市公交线路。这被市民称为“黄面的”的公交车,最多只能乘坐10人。有着20多年驾龄的公交司机曹洪林师傅还记得,由于属于私人经营,“黄面的”服务态度差、随意停车、到站时间不准,有时在首站为了凑齐一车人,要足足等上半个小时。
 

  如今的城市公交已拥有公交车线路17条、公交车149辆,日发1962个班次,年客运量约796.44万人次。这些年来,豪华大客车的投入,夜班车的运营,市民卡、老年卡、爱心卡的推出,让市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和大城市待遇。宽敞、舒适的大型城市公交车、语音报站系统、车内视频监控,在有效提升城市公交运载能力、服务能力的同时,现代化的城市公交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桐乡人的“脚步”没有停滞。2010年10月26日上午9时,两列国产“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从上海虹桥站、杭州站同时疾驶而出,这意味着,桐乡人终于迈入了高铁时代。到杭州23分钟,到上海只要40分钟,向往已久的沪杭“同城生活圈”由此成为现实。
 

  高铁,为桐乡百姓的生产、生活及地方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经济发展的“黄金大道”。平安公司斥资百亿元打造的桐乡高桥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项目,正是看中了该镇优越的地理位置。立体城市广场、生命健康产业村等建造起来后,将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0年转瞬即逝。而桐乡人却在20年间,看到了公共交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慢到快、从破旧到先进的巨大转变。出行,对桐乡人来说越来越便捷。尹夏青骄傲地说:“桐乡市内已经基本实现‘半小时公路交通圈’。” 

 

    (本版图片由汤闻飞、沈建伟、徐建荣、李渭钫及市交通局提供)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黄 薇 周 芸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