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四大变化解读桐乡美丽乡村

2013年10月23日 22:45 来源: 《今日桐乡》

 

农民的新家

 

 

生态养鸭场

 

 

丰收的喜悦

 

 

现代智能化全自动养鸡场

 

 

生态养猪

 

 

绿树成荫的农村道路

 

 

汇丰新社区总体规划

 

 

效益农业助农丰收

 

 

农家乐休闲游日渐兴盛

 

  2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或许不值一提,但在桐乡新农村发展史上,撤县设市后的20年却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1993年以来,桐乡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从泥路到柏油路,从人工插秧到机械插秧、从低头种田到开着汽车考察市场……   


  20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每个农民都有发言权,20年来,农民们的衣食住行,折射出的是一条桐乡新农村发展之路。农村从贫弱到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桐乡农民走得艰辛而笃定。


  如今的农村,已是一幅物阜民丰、景美人和的壮美图景。20年间,桐乡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刻画出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

 

    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

 

    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58元。


    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3元。
 

    ……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60元。
 

    2013年 1月至6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71元。

 

  “这些年,我市农民的钱包越来越鼓,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特别是随着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之后,为农民尽快富起来创造了条件。”市农经局局长郭林江说,仅仅依靠农民手里的一把锄头、一把镰刀,是永远追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农业要做大,必须产业化。


  郭林江介绍,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变的一个历史过程,它代表农业摆脱了自然经济束缚后逐步走向市场的基本方向。
 

  “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了农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促进农业逐步趋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郭林江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很重要,可以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化解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让农户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


  随着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农业生产服务企业得到蓬勃发展,从而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经济,拓宽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出生在石门镇陆家庄村的陆荣兴,是我市农经局的退休老党员,从事农机工作几十年,亲身经历了我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在回忆录中他仔细描述了家乡的新变化:“人工插秧是水稻生产中一项辛苦农活,过去农村中流行‘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农谚就足以说明。2000年以来,我们村先后完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整理,实现了粮食生产机耕、排灌、植保和机收等主要环节的农业机械化。2008年建成的稻田轮作培育黑木耳,创出了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新模式。2009年后,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强化农业机械化设施建设,把集中育秧和机插作为农机化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大大提高服务能力,村庄面貌和村民生活水平今非昔比。”


  陆荣兴翻开他的记录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1995年,全市收割机增加到13台;2007年,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39台,比2003年增加117台,增加5.13倍……


  截至2012年,我市已成立2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市共有水稻插秧机98台,水稻机播面积5.05万亩,占晚稻种植面积的19.3%,有联合收割机95台,水稻机收面积25.48万亩(含外地收割机收割)占晚稻种植面积的97%,谷物烘干机7台,批次烘干能力922吨。


  随着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兴起,以及设施农业设备的完善,我市现代农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石门镇殷家漾村,2000亩蜜梨基地,把蜜梨种植产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千亩蜜梨园;“董家茭白”已经成了龙翔街道农业特色的代言词,形成了以董家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的13500亩茭白专业生产基地,茭白产值已占到龙翔街道农业总产值的约45%。无论是蜜梨还是茭白,都带动了一方农户致富奔小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这几年,我市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产品逐步向特色优势农产品集中,特色优势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业带优势逐渐显现。全市农业块状经济特色日益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湖羊、蚕桑、杭白菊、水产等具有一定优势,且颇具桐乡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

 

    基础设施建设惠民生

 

  早上跑步健身,晚上排舞太极……这是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场景却频频地在我市农村上演。


  高桥镇落晚村43岁的魏金根办了家小企业,平时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锻炼,但自从村里建了个公园后,他的运动细胞又被激发了出来,闲暇之余经常和同村的几个朋友散步聊天,不亦乐乎。


  “这样的生活要是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据魏金根介绍,得益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脚步加快,这些年来村里的道路变宽了,路灯覆盖面广了,河道逐渐恢复整洁了……


  正如魏金根描述的一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大部分农村道路都以糙马路为主,有些地方甚至还是泥路,一到下雨天农村的出行便成了问题。


  不仅如此,路灯这个名词在农民心中也遥远而不可及,一到傍晚,农村便陷入一片黑暗,村民们只能三三两两地坐在家门口借着家中的灯光七嘴八舌话家常。


  此外,在我市一些村庄集聚区内,由于没有更好的处理渠道和处理意识,生活垃圾成堆地摆放在河道边,加之工业经济的兴起,农村一条条曾经可以淘米做饭的涓涓清流不复存在。


  为了解决农村的这些现状,切实改善农民生活,从2003年开始,村庄整治工程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在全市农村深入实施。


  2004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宅基地整理”、“万里清水河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村庄整治工程建设。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村庄整治中,全市总投入资金超10亿元,共计硬化道路1477公里,河道整治1504.4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61万平方米,建造垃圾箱(池、房)15194只,消除露天粪坑2930只,新安装路灯1160盏,新建公厕154座,新建标准化生活污水处理沼气池30只,2184户农户的生活污水和一些学校、企业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无害化处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更加完善。


  一条条村道相互连通,农村的各项配套设施也在逐步跟进。2007年,我市行政村公交车通车率达100%,城乡供水一级管网建设镇(街道)覆盖率100%,并实现了“镇镇电气化”。


  2008年,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我市结合第二轮村庄整治,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村庄规划,推进“小村落回迁”、实现旧村整治建设“新村化”,通过扩面提升,把通组达户道路“串线连点”硬化连接,对主干道两侧开展绿化带建设,确保路基宽度达到7米左右,为下一步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硬件条件。


  记者了解到,第二轮村庄整治的五年间,我市共硬化道路1102公里,河道整治1200多公里,并在完成22个整治村、90个扩面(整治)提升村的基础上,启动了28个省中心村培育建设。


  此外,近几年间,为巩固村庄整治的成果,我市农村长效管理工作也紧跟其后,到2012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长效管理工作站,共配备了1385名保洁员、10万多只垃圾桶、近2万只垃圾箱,大大改善了农村原本脏、乱、差的面貌。


  去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拉开大幕,在未来几年时间里,我市将全面实现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整体提升,休闲购物与乡村旅游相互匹配,公共服务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城市文明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中国最具魅力梦里水乡,全面完成“百花地面人文城、百果飘香产业园、百道长廊森林路、百里亲水湿地圈、百市辐辏购物地”的“五百”目标和实施“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经济提升、城乡环境提升、绿色生态提升、乡风文明提升”的“五大”提升工程。

 

    新村集聚带来新变化

 

  从2009年实行“两分两换”政策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各镇(街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个个现代化的农民新村集聚点。至2013年6月,全市“两新”建设累计集聚农户18052户,占全市农户数的14%;在“12+68”规划点中已有155个组团开工建设,其中新市镇61个,城乡一体化社区94个。


  敢吃螃蟹,就需要勇气和智慧。作为我市“两分两换”9个行政村试点之一,龙翔街道元丰村,这个仅有2700多人口的行政村通过新村集聚后破茧成蝶,名声在外。


  走在元丰村新社区——元丰佳苑内,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排屋被绿色环绕,小区内体育器材、超市、菜场、服务站一应俱全,与城市的一些小区相比,设施条件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还有10多户村民在排队等待批复手续。”据元丰村村主任助理周东介绍,或许正是看中了新社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原先一些“固执”的村民也开始改变初衷,争着向村里提交相关手续,要求搬入元丰佳苑。


  截至2013年8月,加上规划点原来农户77户,集聚点农户已经达到350户,元丰佳苑已建成房屋413户。


  元丰村的新村集聚成果可圈可点,龙翔街道的其他“两分两换”试点行政村也是硕果累累。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至去年年底,龙翔街道共搬迁集聚农户3211户,占全街道农户总数的47.22%,其中公寓房安置945户,统筹统建房安置2125户,货币安置141户,整个街道中心镇区新增2000户以上,新增人口8000人左右。


  看着龙翔街道新村集聚带来的显著变化,位于我市南部的高桥镇近年来也是动作频频,一场围绕新村集聚的“战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在其新规划的南日新社区、越丰村高铁安置点及范桥村安置点处,一幢幢房屋拔地而起,这个由范桥、新丰、高桥等6个行政村的农户组成的大型社区,可容纳1300多户。


  据高桥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新社区内还规划有100亩左右的公园供新入住的居民休闲,而在社区的中心位置将兴建社区服务中心、菜场和活动会所等便民设施。


  在我市新村集聚过程中,还不得不提到屠甸镇的汇丰村,前几年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通过村庄的整治集聚后,如今已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微型城市”。游泳池、中心幼儿园、菜场、文化茶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内道路除了硬化之外,还要开始追求“美化”和“亮化”,成了一个典型的农村新社区。

 

    农民生活更具幸福感

 

  宽阔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沿路两排绿树苍翠葱茏,充满欧美风情的社区楼房鳞次栉比,居民悠然自得……


  对于今日的桐乡农民来说,通过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昔日破旧简陋的乡村已经逐渐建设成为一个个美丽整洁的新城镇。


  正如汇丰村党总支书记陆炳康所言,一本农村户口的含金量已经远远胜过城镇户口,做一个桐乡的农民,已经成了不少城里人的向往。


  因为乡村已如城,甚至更胜于城。


  幸福和谐的生活,对于大部分的桐乡农民们来说,也已经是触手可及。
 

  在屠甸镇汇丰村的文化茶馆内,66岁的朱巧英一边喝着茶,一边眯着眼和前来喝茶的“老伙伴”打着招呼,不时还用抹布擦拭着桌面。


  去年自从搬进汇丰新村后,朱巧英一下子觉得有些“不适应”了。她说,现在打开龙头就能用上自来水,垃圾要扔到指定的垃圾箱里,小区门口还有保安为居民“站岗放哨”……


  2000年10月,随着新农村建设,屠甸镇原本的裕丰村、庆丰村、华丰村合并为汇丰村,短短13年的时间,整个村的面貌跟以前相比,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一点一滴的变化,让这个当时曾为裕丰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巧英体会得真真切切。朱巧英说,裕丰村、庆丰村、华丰村以前都是贫困村,每个村都是带着一大笔债来的,“如今这样的村面貌,村民的生活,都是以前只敢在脑袋里想想的。”朱巧英说,这得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新农村建设,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日前,记者在屠甸镇汇丰村采访时,不少村民异口同声说着同样感激的话语。


  文化茶馆内更时常有着越剧上演,陆炳康介绍,为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村里投入了大量资金,“现在村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同汇丰村一样,龙翔街道元丰村通过新村集聚,农民们从传统的生活方式转换成市民、社区的生活方式。


  在元丰佳苑,记者遇到63岁的胡子祥,“同样的日子,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过法了。”他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就种些蔬菜过日子,一天到晚在地里,辛苦一年也没多少钱。“土地流转后,每年收收土地租金,白天做点小工,晚上逛逛小区。”说起现在的日子,胡子祥一直咧着嘴笑。


  从村庄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在我市,越来越多像汇丰村、元丰村一样的“幸福村”不断涌现,农民的生活更具幸福感。

 

    (本版图片由陈为民、许惠良、戴建一、夏建新及市农办提供)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孙怡 许惠良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