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崇福的小吃,恐怕许多人都会选择烧麦了。不管是崇福人还是到崇福的人,都喜欢品尝一下烧麦的味道。
凌晨四、五点钟,当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崇福镇大街小巷里的一家家包子店内溢出的清香,就开始在寒冷的晨雾中飘散了。与崇福的面一样,烧麦是许许多崇福人生活的旋律,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超过了其它许多小吃。对烧麦的喜爱也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习惯,像是一种信念,注入到寻常的日子里。许多崇福人的每一天,总是在和烧麦的亲密碰撞中开启。
这么好吃的烧麦,它应该是我们崇福的祖先率先在江南发明的。
北宋的时候,朝廷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围湖造田,在江南的崇德县,县郊区的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成为稻、麦、桑的主要产区。
《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德“地有布帛、梗稻之产”。明弘治《嘉兴府志》载:“崇德之域,旷然平夷,运河一线,界乎其中,桑林稼陇,四望无际,皆平原沃壤。”四郊农业的发展,使部分手工业者和商贾汇集于镇,促进了县治的日益繁荣。
这当中,就有两家包子店在崇德城隍庙头。他们各做各的生意,可是,自从都娶了媳妇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由于妇人心胸狭窄,见人家生意红火,心里就不舒服,日积月累,两家之间为了抢生意起了矛盾。后来,其中一家的媳妇在包子上炉蒸的时候,就做了些“薄皮开口包子”,作为卖包子的时候稍带着卖的一样点心。
这个“薄皮开口包子”食客从来没见过,吃着还比包子更好吃,喜欢的人就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意也更好了。每当有人来到店前,这个媳妇总会主动问买什么,食客总会说我买这个“捎卖”的“薄皮开口包子”,后来有食客干脆说买这个“捎卖”。就这样,“捎卖”成了“薄皮开口包子”的代名词,由于这是由小麦面粉做成的,再后来名称就自然演变为“烧麦”的了。
看起来,烧麦起源于包子还是有点道理的。它不同之处在于封口处,烧麦不封口,形如石榴,馅多皮薄。
至于烧麦起源的时间,谁也说不清楚。前面提到,宋朝的时候江南有小麦种植,那么,烧麦的出现起码在宋朝,或在元、明时期,而相关资料显示,烧麦是在明末清初出现的。究竟在哪个朝代,实在是无法考证,因为烧麦是不能随葬的,可以通过考古来证实的,也许就是崇福人在宋、元时期发明的。
不管如何,烧麦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崇福的烧麦形成了一整套精湛的烧麦制作技艺,也一直被视为美馔珍品。其中烧麦的擀皮工艺堪称一绝,擀出的烧麦皮每张都是12褶,制作工艺也比较繁琐,需许多道工序,主要分为和面、拌馅儿、揪团、擀皮儿、包制和上锅蒸。
烧麦的馅可以多种多样,而崇福的烧麦,主要以新鲜猪肉馅为主,不像其它地方那样,有牛肉馅、素馅和三鲜馅等多样化的品种。并且会随着时令的不同,加入竹笋。作为大自然馈赠给江南人天然食材的竹笋,味道鲜美、口感脆嫩。上好的猪肉馅,拌入细嫩的笋丁,被柔软的皮子包裹后,犹如裹入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灵气和鲜味。使崇福烧麦成为江南闻名的点心。
烧麦不仅仅是崇福人钟爱的家乡味道,也是外地人到崇福的打卡点心。刚出笼的烧麦晶莹通透,是滚烫的,你必须慢下来,一边吹着热气,一边轻轻地夹起来,放在嘴里深深的吮一口,唇齿之间瞬间便被汤汁的鲜香所溢满,鲜、香在嘴里咀嚼搅拌,口舌生津,食之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