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崇福!

崇福文史: 南宋杭州建都与人文历史

来源: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吴富江  编辑:潘竞毅  2019年12月02日 08:20

  说起崇福镇,在众多江南古镇中,文化底蕴是十分深厚的。且不说第一,也在前列。究其原因,以南宋在杭州建都有着密切联系。

  康王赵构从南京(今商丘)经过10年的逃亡和对比,最后才于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杭州)。

  宋室南渡,北方许多士大夫阶层迁居而来,加上与之交游往来的士人名宦,在崇德聚集许多高层次的文化人,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相互交融、渗透、碰撞,镇域文化层次得以提升、文化结构得以改变。开放包容的人文交融传统历久弥新,历史文化名人辈出。

  此外,镇域文化的不断提升还得益于诸多高层次的文化人来此为官。

  南宋建炎初,高邮人陆光弼奉父、叔迁居崇德,两个儿子中,一个登绍熙进士,另一个官至政承务。后来孙辈中多人为进士,最高的官一级达到吏部尚书。

  在宋代,除了县令中有吴伯举创办县学外,还有黄扬重建县署,奚士达建春风楼,黄元直修《语溪志》。在元代,有知州王雍改建县学,奠定今日孔庙之基。在明代县令中,有洪异、朱润、陈履等人四修《崇德县志》。清代知县中有杜森、邝世培、耿维祜、余丽元分别纂修康熙、嘉庆、光绪三种《石门县志》。

  明嘉靖进士张守约、清道光进士卢昆銮两任知县,两次辟地重建传贻书院;嘉庆三年(1798),知县方维翰改崇文堂为崇文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林孝恂改传贻书院为石门县学堂,并引进教育人才,为镇域培育英才,传承文脉。

  五代时设为崇德县治后,知县吴伯举创办崇德县学,四方学子,闻风而至,为文化集中交流和辐射传播奠定了基础。

  而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卫淇任崇德县令,其第九世孙就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卫富益。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八世孙蔡材入籍崇德县城。其孙蔡开、蔡辟双双进士。其后裔中有明临淄令蔡新、国子典籍蔡天锡、乾隆进士蔡履元、嘉庆进士蔡德淳、晚清名士蔡锡琳等。

  宋徽宗宣和年间,沈晦沿运河来寓居。宣和六年(1124),以崇德籍考生甲辰科夺魁,成为崇德县历史上唯一有案可查的状元。镇区建状元坊,造魁星亭,文风大振。

  宋大学士莫琮因避战乱,随宋高宗南渡迁居崇德,建莫氏椿桂堂,因教育有方,五子登科。宋左武大夫辅逵于南宋绍熙年间迁居崇德,次子辅广于嘉定年间(1208~1224)创办传贻书院,造就镇域的人文昌盛。

  崇德历来为文风昌盛,成为人才荟萃之地。

  县域有一个状元,两个榜眼。明清两代共有进士70余人;镇域名人文化有吕留良、吴之振、蔡载福、吴滔、张伯英等,书法篆刻名家有蔡锡琳、吴宝骥等,文物收藏名家有蔡锡恭、李嘉福、沈伯云、吴待秋等,女诗人有徐自华、吕韵清、徐小淑等。知名人士还有体育界足球名将,国足教练戴麟经、中科院院士程庆国、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