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水利发明背后的经济密码

2014年11月25日 08:32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许惠良

  改造前

 

  农作机械跨渠过桥  

 

  改造前

  两栖动物逃生通道

  去年8月,桐乡遭遇连续高温,大量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或因干旱或因饥饿,死在了沟渠内。

  按理说,天气炎热干旱,死几只小动物也算正常。但桐乡市水利局的赵银却“固执”地认为,是另有原因。

  今年年初,赵银被组织上派到崇福镇五丰村住村。在住村期间,他利用闲暇时间,对两栖动物死亡的原因以及后续影响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数据,并于前不久发明了两栖动物逃生通道和农作机械跨渠过桥技术。

  据了解,这两项看似简单的发明,如果在桐乡境内全部推广,每年可以挽救10多万只两栖动物的生命,减少因农作机械碾压而造成的渠道损失50至80万元。

  问题:

  每年10多万只两栖动物死亡

  农田渠道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桐乡通过对农田渠道衬砌化(硬化)建设,解决了传统土渠跑、冒、滴、漏等问题,大大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

  然而,当一条条土渠变成了表面光滑的水泥硬质渠后,也对脆弱的田间生态环境产生了威胁。“硬化渠道坡陡、沟深,误入渠道的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很难爬出逃生。”赵银告诉记者,以夏季高温天为例,小部分动物会顺着水流离开渠道进入田间,但大部分小动物则难以逃脱,最终被晒死或者饿死在了沟渠内。

  像因上述情况而丧命的两栖动物究竟有多少?答案让人有些震惊。

  赵银说,近3年来,桐乡水利部门对12段典型衬砌渠进行观测,发现沟渠内因饥饿、暴晒而亡的两栖动物,每半米距离内就有两三只。

  换句话而言,全市约4955公里的衬砌化渠道内,每年会有10至15万只两栖动物死亡。“去年夏季连续高温、干旱,死亡现象更为严重。”赵银说,大量两栖动物死亡,造成了食物链的破坏,从而使原本就已非常脆弱的农田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想法:

  逃生通道或许能救它们一命

  那么,每年如此多两栖动物死亡该如何避免?

  赵银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它们建逃生通道。前些日子,万事俱备,他在村里进行了实践。

  从施工现场看,记者发现,逃生通道的设计其实颇为简单。就是选取渠道的分水闸处,建成一个阶梯状的缓坡,一旦有两栖动物误入沟渠,就不用在里面等死,可以接触通道缓坡上的一个个小阶梯,实现安全逃生。

  当问及为何要选择分水闸处时,赵银解释说,灌渠分水闸处较为阴湿。在干旱天气里,误入渠道的两栖动物较为倾向选择在这里“避暑”,也就可以“引导”更多两栖动物找到逃生通道。

  问题:

  年损坏渠道约5000米

  这段时间,桐乡的晚稻相继进入收割期,大量的收割机代替人工,在各地田间作业。

  机器作业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好处就是提高劳动效率;坏处则是机器过处,不少渠道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在作物翻耕、播种、收割时,农机手将机械随意碾压渠道及构筑物现象,在全市普遍存在。”赵银告诉记者,以五丰村村委会西北面一块占地33亩的农田为例,加起来仅500多米长的渠道,因农作机械碾压造成的严重损坏就有5处。

  而根据相关研究调查,桐乡每年因农作机械碾压而造成的渠道损坏长度更惊人,达到了5000米。“相关部门发现后,也只能是发现一处、修补一处,尽量恢复渠道功效,没有实质性的办法,来杜绝此类破坏渠道现象的发生。”赵银介绍,不少地方的渠道甚至年年坏、年年修。据他估算,这种不必要的损失每年达50至80万元。

  想法:

  搭建“桥梁”防机械碾压

  在赵银看来,要减少损失,就需要设计出一个可以让农作机械方便通过的装置。经过细致考虑,他想到了农作机械过桥这一方法。

  农作机械过桥,顾名思义就是在硬化渠道上搭建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能让常见型号的收割机、拖拉机等顺利通过。“和一般的桥梁一样,分为桥墩和桥面两部分。”据赵银透露,农作机械过桥的位置,一般选取为已遭破坏的渠道,这样不仅维修了损坏渠道,而且还永久杜绝了再次碾压破坏事件。

  谈到未来的推广时,赵银认为,在具体实施项目(如小农水工程、农综开发项目等)中,应将该项改良技术有计划地列入到渠道建设中去,逐步开展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减少农田渠道建设给田间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记者手记

  好方法值得推广

  前两天,五丰村晚稻收割,赵银的农作机械过桥小试牛刀,不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经引导顺利过桥,开启了丰收模式。

  而据介绍,他发明的两栖动物逃生通道也已有两栖动物“光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效果还未完全显现,但这里必须先给他点个大大的“赞”。

  近年来,桐乡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效管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作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重要设施——农田渠道的管护工作更加举足轻重。

  记者认为,这种既省钱、省力又有助于保护桐乡农田生态系统的发明,非常值得进一步推广,各地可以在损坏渠段尝试将该项改良技术优先考虑进去,因需制宜地实施损坏渠段逃生通道、农作机械过桥的维修改造。

  试想,一番细节化的改造,或许每年能减少相关损失50至80万元,而农田里也将多迎来10多万只两栖动物,何乐而不为呢?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