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面上已发白的猪粪。
连日来,凤鸣街道积极开展“五水共治”,对辖区内存在问题的河道进行整治。位于该街道灵安村潘家里组西侧的铜匠浜,虽只有250米长,但淤泥量达到了5736立方米,成为整治的难点。
5736立方米淤泥是如何堆积而成的?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铜匠浜一探究竟。
走进潘家里组,记者闻到了一股臭味。村民们告诉记者,10多年前,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村委会在铜匠浜上筑了一条小路,将河道一分为二。因为小路下面的涵洞太小,加上上游农田在长期灌溉、泄洪过程中产生大量淤泥,渐渐地,原本清澈流畅的铜匠浜变成了“一潭死水”,河水越来越黑。
在铜匠浜南段源头、靠近小路涵洞处记者看到,这里已经被淤泥堆成了一块“黑地”,周围长满了杂草,几乎看不到河水,只能闻到阵阵恶臭。“这些黑色的淤泥其实是猪粪。”住在铜匠浜边上的村民潘文生告诉记者,附近有3家生猪养殖场,存栏生猪有近400头。其中两家虽建有养殖污染治理设施,但仍将猪粪直排入河。长年累月,河道里堆起了厚厚的猪粪,最上层的已经开始发白干裂。
铜匠浜北段正在开展清污工作。一见记者,正在干活的徐师傅放下手中的活:“这里是已经清理干净的河道,水干净多了吧。”据介绍,铜匠浜北段和南段情况略有不同,北段河水中,淤泥中大多是玻璃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徐师傅说,仅这段六七十米长的河道,他们4个人已经干了10多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对潘文生家旁边的猪粪,徐师傅表示:“比较麻烦。”那里的污泥又硬又臭,首先得用水将污泥冲稀,然后才能用机器抽上来,再送到专业堆放泥浆的泥塘进行处理。
凤鸣街道农经中心主任潘汉江告诉记者,如果天气条件好,4月底前铜匠浜将完成清淤工作,同时清除完河岸边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并对影响河道美观和水体流动的枯枝、树木等进行清理,尽早还铜匠浜一河清水。
记者从凤鸣街道农经中心了解到,要想彻底“清淤”,必须封堵排污口。他们已经指导3户生猪养殖户开展污染治理,街道环保所、农经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了联合检查组,加强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