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新闻网策划专题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治水简报

桐乡“五水共治”工作回眸

  亮点扫描

 

 

  三大督查机制促落实

 

  “五水共治”关键在于治,在于具体措施的层层落实,但怎样才能抓好日常管理和有效推进,确保“五水共治”在基层一线发挥应有的综合效益?桐乡创新三大督查机制,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是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和党员干部在“五水共治”工作中的执行力、推动力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二是由市督考办、市效能办和市“五水共治”办联合成立的专项督导组,对“五水共治”专项工作进行督导,督促责任落实;三是市“五水共治”办建立日常督查制度,不定期明查暗访,抓治水实效。

 

  三大督查机制采取督查与跟踪回访复核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发现“五水共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督促整改到位,倒逼“五水共治”质量和进度。据统计,2014年,市“五水共治”办累计巡查河道4593条(次),下发督办单522张,问题反馈率100%。

 

  生态三偿坚守环境底线

 

  生态三偿机制是美丽桐乡、生态桐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精细化的举措之一,也是桐乡生态建设的创新探索。结合“五水共治”工作,桐乡进一步完善了排污有偿、破坏赔偿、生态补偿的三偿制度,以经济杠杆推动“五水共治”。

 

  首先,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建立排污权价值化、资产化、市场化的“排污有偿”运作体系;其次,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核心,建立公正执法、公众参与、公平合理的“破坏赔偿”运作体系;还有以保障区域公平发展权为核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运作体系,赏罚分明呵护环境。

 

  去年,生态三偿机制在“五水共治”中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尤其是在洲泉机制丝绵行业整治中,因为机制丝绵企业(经营户)多年来对水环境的污染,在关停淘汰后,按照“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当地镇政府和环保所向这一批企业(经营户),收取了共21万元生态修复费用,用于附近的水环境治理,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夸赞。他们纷纷认为,就是要让企业、个体户为一己私利所遗留下的环境欠债“埋单”。

 

  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细化至镇级

 

  以往只用在全国各省(市、区)和省内各设区市之间的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桐乡在嘉兴地区也率先创新,进行了细化,建立了镇级交接断面水质考核机制,让跨镇(街道)、开发区、振东新区河流的交接断面水质每月有监测、每年有考核,各区域的治水成效都将用数据来“说话”。

 

  据了解,桐乡市“五水共治”办在全市科学设置了124个水质监测点,对水质每半月监测一次,每月分析及考核通报一次,加强区域水环境动态监测。水质考核结果列入镇(街道)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实现考核内容由工作任务落实向工作目标实现和水质有效改善转变。

 

  在全年的考核中,全市14个镇(街、区)水质断面监测考核全部优秀。

 

  联防联治构筑治水大格局

 

  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交界区域联防联治机制无疑是去年桐乡“五水共治”中最耀眼的亮点。早在2013年,桐乡市濮院镇就与邻近的秀洲区洪合镇建立了嘉兴市首个县域交界区域联动治水工作机制,以往“两不管”的问题变成了“两都管”,对水环境的管理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尝试,在“五水共治”全面铺开后,桐乡就主动出击,积极对接周边的县(市、区),希望能推动上下游携手同步治理,放大治水成效。去年4月,桐乡市和湖州南浔区正式建立起全省首个跨地市交界区域水环境联治联席工作机制,形成了“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治高效化、联商常态化”的跨区域治水模式。之后,这一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向四周辐射,至今,桐乡市治水办已经与秀洲区、德清县、余杭区等周边地区陆续建立跨县域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工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强化全流域管理、联动化治水,构建了“上游下游一盘棋”的“五水共治”大格局,得到了省政府顾问王建满、副省长黄旭明等领导的认可与肯定。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撰稿 沈明敏 编辑: 匡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