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农经创新,挥写城乡新景象

2014年12月29日 08:53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孙怡 通讯员 夏建兴

农经创新,挥写城乡新景象

长山河羔羊段。

今年以来,我市以生态高效农业强市、特色精品农业大市、两区建设为抓手,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狠抓落实,为加快桐乡特色农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农业工作亮点纷呈。

许多变化,我们容易从身边感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了新的治理模式,农民最直接的感受是井水不臭了;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村民们发现生猪都进生态养殖场了;因为“森林桐乡”建设,大伙儿更发觉环境越来越绿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最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推进。

然而,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在推进过程中产生。河山镇堰头村村民姚雪根说,四五年前,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是按照三格池的方法来处理,但是由于管网抗压差等问题,慢慢出现了渗漏,导致污染控制不彻底,“今年采取无动力生物处理模式以后,水质就开始大变样了。”

姚雪根口中的无动力生物处理模式,是我市推行了近一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创新模式。具体来说,是将每家农户的卫生间出水、厨房泔水和洗涤用水通过PE管收集到一个容量达1吨的生态池,运用生物菌种进行96小时发酵,处理后的水通过稳定池和过滤池两道关口方能排出。主要通过池中厌氧发酵、好氧处理等,实现脱氮除磷,有效降低水中COD等化学污染物含量。“以前经过家门口的水井都得捂着鼻子,改造以后,这样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喽。”姚雪根说。

不仅仅在堰头村,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1个行政村全面铺开改造,21535农户正享受污水处理带来的惠果。无动力生物处理模式在我市的广泛运用,使得农村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的处理,农村环境实现了大变样,也有力推动了全市的“五水共治”工作。

“拆、提、治”三字经促畜牧业转型发展

死亡动物该怎么处理?焚烧还是填埋?石门镇在全省首创一个好办法:蝇蛆生态化处理,把死亡的动物收集起来,通过高温灭菌、熟化粉碎后,作为基质养殖蝇蛆,蝇蛆成为优质蛋白质饲料,残渣处理后成为优质有机肥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并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无害化生态创新路。

这种新模式被称为“桐乡恒生模式”,去年7月在石门镇试产。从今年6月开始,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户收、站集、中心处理”的死亡动物收集体系,桐乡全市的死亡动物都拉到这里处理。至此,一条猪粪生猪处理及循环利用综合系统建成,通过加工有机肥、沼气工程、沼液沼渣物流配送等措施,全市畜牧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7%以上。

如果说这是一种创新治理模式,那么今年桐乡畜牧业在“拆”、“提”两字上更是卯足了劲。

以“拆”促转型,拆出畜牧业新天地。截至11月底,全市清理退养生猪养殖户7367户,拆除面积67.86万平方米,完成嘉兴年度目标任务的169.65%,清理退养水禽养殖户613户,拆除面积29.22万平方米;以“提”促转型,提高畜牧业养殖模式,通过升级管理、科技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起了“嘉华欧洲智能化模式”、“濮院散养户集聚模式”、“双丰农牧结合模式”、“昱润循环利用模式”等优化模式,并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家,全市存栏生猪千头以上的养殖场15家,逐步实现了“污染可治、疾病可防、环境可控、优质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升级版。

“森林桐乡”建设绘就绿色风景线

城市绿化是一张明信片,展示着城市的形象与品位。

2014年,全市绿化造林任务10361亩,其中重点防护林5000亩;完成省级森林城镇创建1个,省级森林村庄创建3个,嘉兴市级绿化示范村创建7个,并成功争创省级森林城市。

市区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有“核”、“环”、“园”、“链”等多种绿化形式,其中的“环”,指的是环城绿带,“两环”,是指沿绕城路环线和环城路形成的环城生态廊道。

作为今年“森林桐乡”的重点工程——绕城公路绿化提升改造工程,通过整理改造,增加了榉树、花冠木、法桐等树种,整个路口看上去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呈现出了靓丽的园林景观节点。

城市是否宜居,绿化成了最直观、最基础、最科学的衡量标准之一。建设“森林桐乡”,推进桐乡生态建设,就是通过绿化造林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绿肺”,打造一道强大的绿色屏障,从而改善和提升全市环境质量。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桐乡 森林 畜牧业 治理 农村生活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