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东邱港水秀景美。
河道整治让桐乡水清流畅;圩区建设让桐乡旱涝兼收。春蚕吐丝,夏粮接天,秋菊飘香,丰收的气息在桐乡时时流洒,繁华的景象在桐乡处处安家。虽是洪水走廊,却又人水和谐。
2014年,我市以“五水共治”为主线,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水政水资源监督管理,全面提升防汛防台抗旱能力,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崭新成绩。全年水利建设总投入超过4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在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全省水利“大禹杯”竞赛活动中,我市荣获金杯奖,这是我市水利改革与发展史上的最高荣誉。
农田水利好戏连台
河塘水枯,田野农闲,正是兴修水利好时节。这段时间,在桐乡各地,随处可以听到挖掘机、推土机的隆隆机声,随处可以看到专业施工队修堤、开渠的场面,全市冬修水利建设工作正热火朝天。
来到梧桐街道民安村柏家桥闸站,仿若进入了一个氤氲的江南小屋。作为桐乡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4年度项目建设内容之一,该闸站项目不仅引入高效节能的自主创新技术,还在外观上采用了中式仿古风格,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成为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我市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中央财政灌区改造项目、省级圩区整治项目为抓手,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步伐,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灌排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有排灌泵站2660座,水闸737座,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2014年全省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考核中,我市连续第三年获得省级优秀。
2013年“菲特”强台风给我市造成了严重洪涝灾害,痛定思痛,2014年我市共投入3750万元对洪灾中损毁的水利工程进行修复,加高加固圩堤、建设防洪墙、护岸等61公里,新(改)建水闸41座、泵站49座。
受灾最严重的屠甸镇启动实施了两个省级圩区整治项目,总投资超过4500万元。目前,和平圩区已完成加高加固圩堤3公里,新建外河防洪墙0.597公里,新建闸站7座;千金圩区已完成加高加固土质圩堤4公里,新建、加高加固防洪墙3公里,新改建水闸3座、泵站2座。
在抓好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建管并重”和“谁受益、谁负责”原则,扎实推进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改革,组建以受益农户为会员的水利排灌管理协会,实行区域集中管理,巩固农田水利发展成果,保障防洪排涝安全,2014年此项工作已推广到全市77个行政村。
生态水利成效显著
无量桥港自西向东流经河山镇、石门镇,是我市一条重要的县市级骨干河道。作为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014年,我市正式启动实施了无量桥港综合整治工程,治理工作涉及河道总长11.11公里,通过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加高、护岸砌筑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质,增强了防洪排涝和河流自净能力。
多年来,水环境恶化的切肤之痛已成为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此,我市先后成功申报并实施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全国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县两大项目,将8条县市级重要骨干河道以及大部分镇村级河道纳入河道整治范围,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
在整治方式上,我市积极转变思路,改变以前截弯取直、砌石护岸的传统观念,大力开展生态化河道建设。
在河岸建设中,积极推广植物措施技术的应用,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使河岸形成多层次生态防护,营造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达到生物护坡、物理截污的功效。在护岸材料的选择上,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河道,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河道护岸形式。对农村小河小浜,主要建设纯植物护岸、乱石护岸、木桩护岸等;对县市级骨干河道,先后引进了生态砼四连球、鱼巢生态窝、自嵌式砌块以及生态袋、五丰砌块等生态型护岸模式,让河道能够“自由呼吸”,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
目前,我市已先后实施了龙翔、濮院、石门等5个项目区工程和湘庄港、大红桥港、无量桥港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完成生态型河道建设450多公里,投入资金3.75亿元,其中5项工程获得了省级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荣誉称号。
2014年10月,桐乡市水利局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方水利部门,在全省生态河道建设专题培训班上介绍了河道生态治理的先进经验,赢得业界一致好评。
碧水映着绿树向着远方缓慢而去,堤岸上的石板小径掩映在花丛中……如今,大红桥港已成为两岸居民最喜爱的后花园。经过生态化治理的大红桥港逐步呈现原生态,韵味天成。大红桥港的蜕变是我市在打造“生态水利”过程中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创新河道管理办法,探索实行“河长、段长、公里长”三长治河机制,实现了市域河道长效管理全覆盖。加大河道保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研究完善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2013和2014年,我市在全省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考核中均被评为全省一等奖,是嘉兴地区唯一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智慧水利创新发展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智慧水利也成为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市一直致力于水利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的引进,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步伐,在智慧水利建设上取得了不俗成绩。
在崇福一试点村建立起泵闸站远程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一台中央控制电脑对村里所有泵房进行视频监控、排灌流量控制。当汛期水位超出警戒水位时,系统将自动发送手机短信报警,通知各级泵房管理员,同时报警中心进行声光报警。
这一系统目前已推广至全市21个行政村,大大节省了水利工程运行和管护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在适用技术的引进方面,立式混流泵和浮桶式水泵等一大批针对性强、用户口碑好的新技术、新产品也先后应用到了我市水利设施建设中。
同时,借助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契机,我市先后开发应用了水泵无螺栓定位安装、落地式卷扬机等新兴工程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据悉,目前我市成功申请水利相关专利已突破20项。
2014年,我市还建成并启用了桐乡市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巡测系统,该系统能有效收集、整理全市防汛、水文实时监测数据,并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存储、查询与发送,为全市防汛抗灾决策指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完成了对年取水量1万吨以上取水单位的实时监控系统建设,系统可通过上网实时查询各取水单位在线取水设备运行、企业用水、流量数据等情况,强化了全市用水计量管理和日常监督。
当前,全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试点、全省河道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等工作正在我市扎实推进。我市将以此为载体,着力构筑工程防御网、运行保障网和应急覆盖网“三张网络”,进一步提升全市水利现代化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本版图片由市水利局提供)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