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徐肖冰侯波纪念馆昨正式开馆

2014年12月17日 07:37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陈亚萍/文 陈为民/摄

  他们一生的轨迹和珍藏在这里安家

  “昨日临行前,去医院探望母亲,母亲在病榻前敬了个礼,嘱咐我一定得代她表达对家乡的谢意。”这是徐肖冰、侯波的大儿子徐建林,在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开馆仪式上的致辞。一声“谢谢”,徐建林用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和远在北京的母亲最真诚的感激之情;一片掌声,表达了家乡人民对侯波的关心与问候。

  昨天上午,冬日的寒风未能阻挡摄影爱好者的热情。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开馆暨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开幕式,在徐肖冰侯波纪念馆隆重举行。

  中国摄影界的传奇伉俪

  徐肖冰、侯波是我国一对著名的革命摄影家伉俪。20世纪30年代,他们不约而同,离开浙江桐乡和山西夏县,追逐少年梦想,奔赴革命战场;40年代,他们相识相知在延河,穿行战火与硝烟,走过太行和东北,共同书写战斗青春;新中国成立,他们相伴相随到北京,透过镜头,见证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从延安时期到五六十年代,他们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记录下了大量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的纪念片和照片。

  “徐肖冰和侯波都是知恩图报的人,他们把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国家和人民的培养。”据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退休之后,两位老人将一生创作的珍贵电影作品、摄影作品以及收藏品2700多件,捐献给了徐肖冰的家乡——桐乡。去年,其子女又捐献了7000多件摄影、图书、资料等,极大地丰富了徐肖冰侯波纪念馆的馆藏。

  2009年10月27日,徐肖冰这位从桐乡走出去的一代摄影大师与世长辞,享年93岁。同年11月7日,遵照徐肖冰及其家人的遗愿,由徐建林等人,亲手将徐老的骨灰撒入了京杭大运河乌镇段。在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徐肖冰终于和家乡永远结合在了一起,不再分离。

  如今,在徐肖冰逝世5周年之际,以他和妻子命名的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徐肖冰生前的照片、书籍,甚至他领取斯大林金奖时所穿的中山装、上世纪50年代初出国时穿过的一条毛裤、参加抗美援朝时的战利品美国毛毯……也同他一起,永远留在了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瞬间的光影是永恒的记忆

  走进徐肖冰侯波纪念馆,一幅幅黑白照片串联成一组流动的历史画面,瞬间便能抓住你的眼球。纪念馆一楼,主题展览“路——徐肖冰、侯波摄影艺术作品展”挑选了徐肖冰、侯波最具代表性的80幅作品陈列展示。一幅幅黑白照片,直接聚焦了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二楼专题展览“凝固瞬间成就永恒——徐肖冰、侯波生平展”,以时间为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徐肖冰与侯波的生平事迹;三楼则为专题展览“伟大的历史记录——徐肖冰新闻记录电影成就展”。

  当时生活在延安的孩子们,到底是啥样?当日军飞机在战场上空盘旋扫射,前线民兵担架员如何蹲在土坎边巍然不动?特意从洲泉赶来观展的严依萍告诉记者:“徐肖冰和侯波留下的珍贵影像,让我们这些未曾经历战斗年代的人真正读懂了那段历史。”

  据了解,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原名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面积600平方米,1993年12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面积为2391平方米的纪念馆新馆于去年12月建成。

  此外,新馆开馆当日,还迎来了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和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以“在路上”为主题,共收到1614人的2062组有效参评作品。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评选,入展的18组作品既有表现南水北调、三峡移民20年等重大题材的佳作,也有展现人物命运、社会景观、生态环境等内容的精品。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是由“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赛衍生的品牌,是一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摄影学术活动。

  据了解,以“景行”命名的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共收到全国各地高校706名大学生的1066组参评作品。“徐肖冰、侯波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摄影家伉俪,它们的作品,更是中国摄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桐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盛勇军说,徐肖冰侯波纪念馆的落成开馆,为市民呈现了一场高水准的摄影盛宴,更进一步彰显了我市名人文化的魅力。

桐乡市实小集团城北小学(徐肖冰侯波少儿艺术摄影学校)的20多名少年摄影爱好者,在开幕式当天参观了“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

  

  图为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开馆仪式现场。

 

  ◆新闻助读徐肖冰、侯波生平

  一帧照片、一辑影像,透过它们,我们看到了属于徐肖冰、侯波的传奇。

  追梦少年:

   徐肖冰:4岁的他开始在青砖上点画人生;外婆家的乌篷船、银耳汤、无声电影……成为他最大的童年乐趣;父亲去世、弟弟送人、妹妹饿死……残酷的现实让他迅速成长。于是,16岁的他跟随舅舅来到上海,先后在天一、电通、明星等影片公司就职,拍摄了《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影片。

   侯波:爷爷的桑葚染红了她的童年,姑姑的教鞭教她认识了自己的名字,父亲的死让她明白了人间的不平,妈妈的血让她懂得了世事的悲凉,奶奶的银元把她带上了中条山。14岁的她,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了右手。

  战火青春:

   1938年,14岁的侯波和22岁的徐肖冰分别从西安、太原,奔赴无数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1941年,徐肖冰、侯波相识相知于延河。1942年,两人举行窑洞婚礼,开始携手革命。其间,为拍摄《延安与八路军》,徐肖冰冀中夜行,深入敌后,来到太行山区,先后经历南关之战、榆社攻坚,接受血与火的洗礼,记录了历史的瞬间。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肖冰、侯波作为先遣队伍来到东北。侯波担任摄影科科长,开始刻苦钻研摄影技术;徐肖冰则拿起熟悉的摄影机和照相机,为我们留下了《活捉谢文东》、《农民翻身》、《解放长春》等优秀影片。

  见证新中国:

   东北解放后,徐肖冰、侯波带着新使命开进北平。徐肖冰被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担任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主要进行重要纪录片的拍摄。侯波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照相科的科长,后被调入中南海,担任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专职摄影师,长达12年之久。

   从此,徐肖冰主电影、侯波主摄影,见证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莅临北平、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目睹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的豪迈;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

  历经磨难:

   1966年,徐肖冰被打成“三反分子”,下放到北京大兴县劳动改造;1967年,侯波也被江青点了名,下放到山西永济县。交代问题、挨批斗、劳动改造、抄家成为他们经历的主题,遭受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彼此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父老乡亲的帮助让他们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领导的关心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每每回忆起这段岁月,徐肖冰、侯波心里有的只是感激。他们将这些磨难与考验,沉淀为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沉淀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重归摄影:

   1978年,徐肖冰、侯波重归摄影界,举办“四五”运动照片展、创办中国摄影出版社、分别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和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

   “新的时期到来了,我们重新拿起摄影机,在祖国的山川河流上行走”,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于是,昆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长城之上、黄河之畔、江南水乡,留下了他们执着创作的身影。

   1986年9月25日,“徐肖冰侯波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帷幕。随之,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法国、英国等举办了《徐肖冰、侯波夫妇摄影作品联展》。1993年,全国首个以摄影家名字命名的摄影艺术馆——桐乡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落成,这里凝聚了他们的思想精髓和他们对故乡的眷眷之心。

  心系故乡:

   徐肖冰16岁离开桐乡,可在他心里却永远怀着一份浓浓的赤子之情。家乡的点滴变化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每逢收到来自家乡的信件、贺卡,他们总是格外兴奋;每逢桐乡各界的朋友来京探望,他们总是格外热情;每逢回乡,工人、农民、学生簇拥中,总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2009年10月27日,一代革命摄影家、摄影艺术大师——徐肖冰与世长辞,离开了他光影闪动的艺术殿堂,也离开了他一生眷恋的故乡。乌镇浮澜桥畔的选择,使这位“运河之子”终于和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家乡永远结合在了一起,不再分离。

  名垂青史: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电影和摄影艺术家、杰出的文化艺术组织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文艺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一个个平凡的称号,创造了一个个非凡的奇迹。徐肖冰曾荣获“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朝鲜二级国旗勋章”、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等。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2006年获“中国摄影大师”金质奖章,2007年获“造型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纪念馆 冰杯 双年展 开馆 桐乡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