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桐乡医生援青记”——12名医护工作者在都兰结了“亲”

2014年09月25日 07:28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胡宇翔

  屈建民献血后向记者展示高原献血证。

  都兰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前,有一棵孤零零的白杨树。3年来,它见证了一批一批的“援青”医生带着光荣抵达,又带着不舍离开。

   这棵白杨树对别人来说,或许是一棵普通的树。但对于每一名曾从它身旁走过的“援青”医生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棵树,还是一种记忆、一段情感、一股难以名状的恋恋不舍。

   昨天下午,参加过前两次“援青”的市一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陶初华看到记者一行带回来的照片,那一棵白杨树、熟悉的门诊大楼……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说起那些遗落在都兰的日日夜夜……

   跟陶初华一样,每一名在都兰待过的“援青”医生内心都会有一份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谊。正是这份情谊,连结着数千公里外青藏高原深处的一个小城。

  两次“援青”让他永生难忘

   早在两年前的2012年9月,陶初华和妥建军、黄修鸿3人来到都兰县人民医院“援青”。当地医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就在门诊大楼前的白杨树下,拿出了当地独有的青稞酒为他们接风洗尘。这酒在当地俗称“下马酒”,是每一名到都兰的贵客都必须喝下的。

   喝了这杯酒,陶初华感觉心里沉甸甸的。他告诉自己:“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行。”第2天起,陶初华在医院内转了一遍,得知医院从未开展过骨科手术。他吃了一惊,感觉肩上的担子越发沉甸甸了。

   几天后,他就把当地骨科门诊给开了起来。因为周边牧区很多,有很多跌伤、摔伤、意外伤的病人,得知从浙江来了个骨科陶医生,五里八乡的牧民全都慕名而来。

   其中一个病人让陶初华印象深刻。这是一个60多岁的藏族老牧民,长期感觉腰疼,走路也走不远。他在家人陪伴下,一瘸一拐地来到医院门诊。

   “陶医生,我去过西宁两次,那边医生说要动两次手术,而且要几万块钱。您看我这该咋办?”藏族老汉很实在,他告诉陶初华,家里条件并不好,只希望医生能帮他恢复到正常走路,因为家里拿不出太多的手术费。

   经过检查,藏族老汉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按照规范的做法,确实得给老人动两次手术,一次解决他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另一次解决他腰椎管狭窄的问题……”陶初华说。可考虑到老汉的诉求,只能尽可能给老汉省着点。

   几天后,陶初华给老汉动了一次手术,在椎管减压术的同时还帮他取掉了已经突出了的腰椎间盘。动完手术,老汉恢复得很利索,走路也没问题了。再一看账单,他发现,比西宁医生预算的数字少了一半多。“谢谢陶医生。”没过多久,老汉出院了。

   时隔一年,陶初华再次踏上了都兰的土地。听说陶医生又来了,藏族老汉赶了近百公里的路,只为了到医院见他一面,道一声“谢谢”。

   那天下午,陶初华正好在骨科门诊室上班。在门诊室里,藏族老汉紧握住陶初华的手:“陶医生,谢谢你,真的感谢你……”老汉质朴的话语让陶初华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

   和陶初华一样,妥建军、黄修鸿、於莉英等每一名在都兰留下过足迹的医生都会有这样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但它们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份份永生难忘的情谊。

  临走前他在高原献了血

   9月18日,距离“援青”医生屈建民来到高原已经快要3个月了。他做了一个让旁人吃惊的决定,在离开高原之前献回血。

   “本来就高原缺氧,你还献血,不要命啦!”有人发出质疑。可屈建民郑重其事地告诉记者,这不是作秀,是对这片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大地的一份礼物、一份纪念。

   当天上午9点多,伴着明媚的阳光,屈建民一路脚步很轻快。到了流动献血车上,屈建民开始忐忑起来,他怕3个月的高原生活会对他的血液质量造成影响。“血液里的含氧量较低,谷丙转氨酶指标是否会超标……”

   经检测,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护士为屈建民扎了针,300毫升鲜血缓缓地流入采血袋,连同他对青藏高原的那份情感。曾有过六七次献血经历的屈建民,领到了一本全新的无偿献血证,这是他唯一一本高原献血证。

   说起献血的初衷,屈建民坦言,这个想法很单纯。因为看到同科室的护士长赵月仙参加了献血,自己也想在“援青”结束前用无偿献血为“援青”生涯留个纪念。他说,每一个在这里服务过的医生,都能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那一份淳朴的情感,是这份情感才让他有了献血留念的冲动。

  他们把真情厚谊洒在大西北

  “下马酒”是接风洗尘,那么“上马酒”就是含泪送别了。陶初华经历过两次这样的场面。他直言:“一次比一次感动。”

   第二次临走前,陶初华一行人提着行李走出宿舍,全院上百号人几乎全来了。门诊大楼门口聚满了欢送的人。院长薛秋菊手捧哈达站在送行队伍的前头,紧接着她给陶初华献上了哈达,然后再端上银碗,郑重地敬上3杯酒。在她身后,还站着一排送行的人,每人都敬上3杯酒。

   酒还没喝完,后排的人早已潸然泪下。喝到最后,陶初华和其他同事也哭成了泪人。陶初华这辈子也忘不了这样煽情的送行场面。“是真的有恋恋不舍的感觉,就像是在告别亲人。”他告诉记者,那种眼泪是自然流露的真情,完全控制不住。“敬业!”说起为何对桐乡的“援青”医生这么有感情,院长薛秋菊感触颇深:陶初华帮助医院组建了骨科、陈霞帮医院完善了微生物室、吴纯西帮助医院培养年轻的麻醉师、潘云峰在医院开展了首例脑外科手术……在她眼里每一个“援青”医生都在当地留下了“痕迹”。

   9月23日上午,最后一批“援青”医生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不仅只有“上马”三杯酒等着他们,还有当地医生董启明、朱科峰以及两名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跟随他们一起踏上回桐乡的路。“援青”医生不仅带去技术,还把肯学苦干的当地医生带到桐乡继续学习。

   都兰县计生卫生局局长刘海云给“援青”医生点了一个大大的“赞”。她说,桐乡医生“援青”的3年,是都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3年,影响涉及到医疗技术、服务态度等方方面面。最重要的还是真正缓解了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大问题,给老百姓就医提供了方便。

   经过桐乡“援青”医生和当地医生的共同努力,都兰县人民医院不仅新组建了骨科、ICU科等全新科室,还在今年8月14日从二级乙等医院成功升格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记者手记

  生命“赞”歌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记者通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都兰,看到了在这里全心服务的“援青”医生。

   在都兰的57个小时,记者跟随“援青”医生的脚步,一遍遍走过门诊、住院大楼,一遍遍踏过荒漠的黄土地,一遍遍呼吸着高原清澈纯净的空气。

   听到了奔波230公里路只为救一条人命,看到了半夜赶到住院大楼只为给脑溢血患者做个全身检查,感受到了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献出300毫升鲜血的热情……这一切,让记者的热血和热情也开始澎湃起来。

   面对当地人一个个竖起的大拇指,面对当地医生一句句赞誉,面对每一名病人感动的话语,记者也经不住要为“援青”医生点个赞。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些夸赞都是每一名“援青”医生用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去换来的。去过高原,才有资格说:“我们真的很敬业。”

   站在高原的猎猎风中,记者为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3年“援青”的12位医生点个大大的“赞”。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