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用眼赏乌镇 用心品古镇

2014年09月11日 08:26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程新星 实习生 朱秀华
观后街路面改造前。
 

 

观后街路面改造后。
 

 

子夜路沿街改造前。

 

 

子夜路沿街改造后。

 

 

东邱港改造前。

 

 

东邱港改造后。

 

  “乌镇变得我快认不出来了。”9月9日,错开中秋节旅游小高峰,26岁的重庆姑娘施丽霞故地重游。5年前,也是此时,她第一次来到乌镇,她分明记得,那时,乌镇没有这般漂亮。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生活在乌镇的老百姓对此感受更深。家住南宫社区的沈杏芬说,近两年,乌镇大到一幢房、一条路,小到一块砖、一片瓦,都在一点点变化。

 

  曾经,有“两个乌镇”之说:一个是老旧的镇区乌镇,另一个是古韵的景区乌镇。“镇”、“景”分离,好“景”差“镇”,引来了不少闲话。

 

  从1999年起,乌镇启动了古镇保护开发,先后开放了东、西栅景区,成功打造了“乌镇旅游”品牌,开创了古镇保护的“乌镇模式”。

 

  随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量“涌”入乌镇,转型迫在眉睫。2012年以来,乌镇以“省级旅游试验区”为建设契机,以“两区两化”为实践抓手,全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改造道路、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整治民宿、人人找“碴”……

 

  乌镇镇党委书记、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乌管委”)主任陶咏椿表示,硬环境、软环境两手抓,把乌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第一大镇”、“国际一流风情小城”。

 

  要想环境好,先把路修好

 

  “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号。2012年5月,乌镇率先对子夜路“动刀”。

 

  子夜路是进入乌镇景区的要道,这段全长约2公里的路段曾被无数人诟病过。老百姓曾“戏言”:“车子跳了,乌镇到了。”不仅路面坑坑洼洼,路两边也有碍观瞻,电线杆参差不齐,广告牌杂乱无章,自行车随意乱停,建筑物自成一派……

 

  改造势在必行。和从前政府为主的民生工程不同,子夜路改造做到了问路于民。

 

  乌管委副主任陆亚琴告诉记者,在子夜路改造之前,他们召集了近30名居民代表、沿路商户代表、单位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开了一个座谈会。要做什么?怎么做?今后会如何?一一向代表们作解释,同时让他们各抒己见,提意见建议,加以商榷采纳。“这么一来,改造子夜路就不单是政府工作了,而是群众的份内事了。”

 

  就这样,一边改造,一边“问路”,才两个月工夫,便完成全部主车道施工,并实现通车。

 

  同年11月,又实施了子夜路沿街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在保证原有建筑面积基本不增加的前提下,对近百幢建筑进行“包装”,成就了一条“旅游样板路”。

 

  去年4月,又对子夜路沿街58家商铺的店招进行整改……

 

  如今的子夜路,中央是宽阔平坦的道路,两面是古色洁净的商铺,青翠欲滴的树木,清澈明亮的路灯,规划整齐的车位……在子夜路上谋了15年营生的刘永青,看着子夜路的“变脸”感叹道,现在的环境和早前比,好不知道多少倍,做梦也没想到,原来生意也能做得赏心悦目。

 

  子夜路使乌镇有了“面子”,更因零冲突、零赔偿、零上访,令“子夜模式”成为美谈。

 

  随后,与外界连通的主轴线姚太线、背街小巷观后街也先后被提上“整容”日程。

 

  治水先治岸,转型正当时

 

  乌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称,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与水沾边,乌镇养鸭业曾红极一时。有很多人依稀记得,30多年前,乌镇一度被冠以浙北地区有名的养鸭大镇,最鼎盛时,养鸭年生产总值达3.5亿元。

 

  可是,鸭在岸上走、鸭在水里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要产值不要环境,是要付出“代价”的。鸭粪直排入河,渐渐地,水质恶化,河床抬高,污泥淤积,看着恶心,闻着揪心。

 

  随着乌镇旅游风生水起,看着一条条浑浊不堪、恶臭难忍的河道,不少乌镇人开始反思,水不好,还有什么枕水人家可言?他们意识到,四处可见的鸭棚不仅成了影响水质的“罪魁祸首”,而且还成了乌镇旅游环境的“污点”。

 

  治水先治岸。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必须双管齐下。经过摸排,共有72条黑河、臭河和垃圾河需要治理,100多万平方米的鸭棚需要拆除。陈庄村东邱港堪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完美结合的“典范”。

 

  陈庄村是乌镇有名的养鸭专业村,可养殖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非东邱港莫属。东邱港西起金牛塘,东至东邱港浜底,全长2478米。

 

  欲改变东邱港面貌,必须正本清源,截污纳管。今年,乌镇拆除该河两岸鸭棚舍37个,面积20000余平方米,并投入85万元改造了沿岸95户农户的生活污水设施,且周边“农家乐”等旅游景点的生活污水收集入网。

 

  一个个“污口”堵住后,是时候给河“搓搓澡”了。东邱港清理淤泥4.4万立方米,清除鸭网、渔网等河道障碍物30余处,打捞漂浮物面积5300平方米。另外,河道两岸绿化种植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

 

  费时费力的一番治理后,再看看东邱港,已今非昔比。河面清澈洁净,水波粼粼,岸边木桩齐整,绿树成荫,河中生态浮岛装点其中,成为成功摘掉“三河”帽子的一条样板河。

 

  靠着水清河美,借着旅游东风,原来的“鸭司令”也找着了转产转业的出路。傅生荣,今年67岁,1986年开始养鸭,是第一批养鸭人。2013年,他带头拆了鸭棚,转型开始他的“二次创业”。

 

  去年,傅生荣和合伙人共同出资,对养鸭专用池进行扩建改,建成了供游人垂钓的生态鱼塘,把鸭池开挖出来的肥泥进行生态利用,多余土方堆积成山建设观光亭,再点缀些弯曲木板桥、原生态小木屋,原来的鸭棚基地摇身一变成了“休闲农庄”。

 

  “虽然做农庄比养鸭要辛苦,不但要一门心思扑在上面,还要事事亲力亲为,可我比任何时候都要充实和有成就感。”傅生荣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终于还清了欠了27年的“环境债”。

 

  一花开后百花香。记者从乌镇镇治水办了解到,截至目前,乌镇已整治清理4条垃圾河和51条黑臭河,累计治理长度29.2千米,预计今年将完成61条黑河、臭河和垃圾河,其余11条将在明年年底完工。

 

  内外要兼修,旅游求高品

 

  硬环境,投钱就能做好,肉眼便能看到成效;而软环境要提升,就不只是钱所能办到的事了。

 

  在西栅景区的外面,有一条路叫环河路,路两旁的楼房高低一致。听当地人说,这里的人家都是从西栅景区拆迁过来的,家家户户都做着小买卖……其中数量最多的,当属家庭旅馆。

 

  为了迎客上门,他们想方设法将家里装饰得独一无二,有白色的清新风,有原木的怀旧风,还有混搭的现代风……别有乌镇“小丽江”的韵味。正是这样的与众不同,使得游客想要在此留宿。

 

  但几年前,这一带林立的家庭旅馆曾混杂一片。为了让游客有一个安心的住宿环境,2013年,乌镇巧用“三治”理念,成立了“乌镇人家”协会,“憋屈”的黑旅店终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

 

  记者从乌管委获悉,目前,乌镇镇区有近400家客栈,其中160多家加入了“乌镇人家”协会。

 

  “乌镇那些年”主题家庭旅馆,原叫“杨阿姨民宿”,当时只有两三间房。因为是黑旅店,老板娘杨彩凤每天做得提心吊胆。“现在好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开门做生意了,腰杆子都挺起来了。”杨彩凤笑着说。

 

  黑旅馆名正言顺后,要确保其身份的“可信度”,必须从严管理。据乌管委副主任孙晓东介绍,“乌镇人家”协会制订了一套评分机制,满分40分,一旦在检查时发现不合格,就要按条目进行扣分。“分数若扣完了,就会被吊销会员资格。”孙晓东说。自从有了“乌镇人家”,管委会未接到过一起投诉。

 

  住得安逸了,还得给游客营造一个好的旅游氛围。今年5月,乌镇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开展了人人来找“碴”活动,针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整改。

 

  美美土特产店的老板娘坦言,找“碴”之前,沿街的店主总喜欢在人行道上搭台卖东西。“不过现在好了,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大家不再在店门口摆摊了,整条街看上去很舒心。”

 

  除了人人找“碴”,还有“数字城管”。“数字城管”通过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工作人员采集完信息后及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小事不出1小时,大事不出7天。据统计,今年,已解决2500多起案子,解决率高达99.8%。

 

  孙晓东认为,“数字城管”不仅有效地补充了巡查力量,提升了旅游环境的质量,还可起到协助公安打击犯罪的作用,真是一名“好管家”。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