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吴兰卿 :画兼中西

2014年03月03日 08:24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抗战写生系列
 
 
抗战写生系列
 
 
抗战写生系列
 
 
《猛虎四条屏》
 

  

《猛虎四条屏》

 

 

 《兰花图》

 

  节衣缩食沪上求学

 

  吴兰卿出生于一八九八年,字杰,号小兰,曾用名:海澄、月仙。祖籍浙江兰溪。

 

  祖上为何从浙中的富饶之地,素有“小上海”之称的兰溪迁徙到桐乡?吴兰卿子女从家谱等了解到,当年在太平天国战乱中,历来商贾繁荣的崇德,七十二条半弄被毁过半,商业一度萧条,为求恢复,清政府实行“奉贤招商”政策,宁波、绍兴、金华、徽州等地的四千多商人(工匠)来到崇德,以弹棉花手艺为生的吴兰卿父亲吴炳然也加入了这次“奉贤招商”的队伍。后来从崇德转到石湾镇,并在此落户,开了一间“吴恒源棉花店”。中间为避战乱,也往返兰溪,一直到父亲去世后,由吴兰卿兄弟二人料理店务,靠弹棉花度日,两个妹妹在家帮忙。

 

  关于吴兰卿的父母,可查资料甚少,只有“家景清贫”寥寥数字。从现有的资料和子女的回忆来看,吴兰卿青年时期的艺术之路走得非常艰辛。

 

  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年仅十七岁的刘海粟在上海乍浦路七号创办上海美术院(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建校之初,仅有绘画一科,专攻西洋画,后改为西洋画科。一九一五年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迁址于上海法租界菜市街。一九一九年成立校董事会,由蔡元培、赵鞠椒、王震、沈恩孚、黄炎培等社会名流组成,同时学校增办为四个专业和两个师范科: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劳作科、高等师范科和初等师范科,成为国内第一所设置完善的专门美术学校。

 

  蔡元培为学校题字“宏约大美”。从现存的学校学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像书画大师吴昌硕、陈师曾、潘天寿等均执教于该校。此校既集名师,又开风气,办学模式灵活,有在校与函授两种形式。

 

  当时,二十岁的吴兰卿因从小喜欢书画且勤于自学,在报纸上看到上海图画美术院招生广告后欣喜若狂,但迫于经济压力,便报名参加学费便宜的函授班学习。根据函授要求,吴兰卿将画作寄到学校。学了一年多,因吴兰卿热爱绘画,学习很努力,成绩不错,在作业本上经常受到老师的好评表扬。学校的老师见到习作,非常惊讶在乡间僻壤有如此出色的青年才俊,便致信殷切期望其能到校面授,专学西洋画专业。吴兰卿当然求之不得,但在当时上大学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企及的,何况吴兰卿和他大哥靠弹棉花手艺过日子,哪来的钱上大学,只好婉言谢绝。

 

  时隔不久,学校竟然特地派老师亲临石湾小镇,动员吴兰卿到上海深造。校方还帮他出了一个点子,说眼前没有钱不要紧,可以慢慢积蓄,反正年纪还轻,过几年再去读也不迟。吴兰卿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在征得胞兄的同意后,他节衣缩食,每天从弹棉花生意的收入中尽量留下一元钱,积蓄了三年,终于踏上了上海求学之路。

 

  一九二一年,上海图画美术院再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一九三〇年定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吴兰卿正式前去就读,系统地学习了西画、中国画、书法等技法。他的水彩画,特别是静物、人物方面的作业获得导师赞扬和高分,素描作品《马》曾获上海美专作品展第一名,可惜现在下落不明。读了两年后,因父母双亡,吴兰卿只能离开上海,结束校园生活。现存的毕业证所示:“学员吴兰卿系浙江省兰溪县人在本校第二部水彩画科脩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落款是“上海美专函授学校校长刘海粟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六月十日”。

 

  回到石湾镇后,仍然和胞兄一起弹棉花谋生,但写生、创作从不间断。

 

  说起吴兰卿,在桐乡,知道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吴兰卿是桐乡最早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就学,精通书法、篆刻、中国画及西洋画的各画种,而且擅长太极拳,可谓文武双修,书画兼善。其一生尽管声名不显,但极富传奇色彩。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吴兰卿长子吴侠飞、次子徐侠恒和孙子吴丹青,来到桐乡市文化局带来了一叠厚厚的照片,是其父吴兰卿先生逝世多年之后,清理出的一部分书画作品。

 

  人穷志坚流芳后世

 

  吴兰卿笔耕不辍,平时有空就写写画画,宣纸买不起就利用废纸涂抹,每当看到好的作品和良言警句都不放过,总要描摹抄写下来作为资料以备后用。

 

  吴兰卿速写本不离身,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像现代人用相机一样把周围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一一写在写生本上。

 

  据其子侠恒先生述说,在抗日的烽火年代,上有战机轰炸下有日军进击,枪炮声、哭泣声不绝于耳,他仍然冒着危险把敌人的暴行画在他的写生稿中。把飞机空袭警报疏散中的群众、逃难中的场景和老百姓惨状也一一用铅笔速写下来,这里面有自己的儿子跌破额头捂头痛哭、妻子与众多女难友在乡间地头歇息时做针线活等等,人物栩栩如生。

 

  在兰溪诸葛镇逃难期间写生时,他被当作日本奸细抓进警察局,没收速写本。经审问调查后归还了速写本,并很快放人。

 

  抗日战争期间,有人叫他写婚联,他就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并在小本子上记下来,保存至今。如有一幅婚联上写着“大敌当前言爱不如雪耻,私情何以保国而后保家”。

 

  那时吴兰卿没有工作和收入,计划用自己的书画技术维持生计,在兰溪诸葛镇开了一家“吴兰卿中西画社”,想筹办一个书画班招收学生。在那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谁有此雅心让孩子学书画。广告贴出一个多月没有一人报名,只能关门了之。

 

  当时乡下没有照相馆,吴兰卿就以给逝者画遗像为生。

 

  吴兰卿的书法在当地首屈一指,求字和求写招牌的人常有。兰溪县田粮处招收田粮券抄写员,吴兰卿去报名考试,做了一位临时抄写员,后来去诸葛镇税务所当过收税员。

 

  兰溪解放后,吴兰卿经人介绍在兰溪县卫生院(现在市人民医院前身)任抄写文书。一九五八年,吴兰卿调到兰溪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吴兰卿个性坚强,内向,宁可自己再苦也不求于人。一九六〇年初,妻子失业,家里四个孩子还小,生活极度困难,他一人每月三十一元收入维持六个人的生活,把平时爱喝的老酒和抽的烟,也全戒了。有点好吃的,自己不舍得吃,留给孩子们。他一直教育子女:做人一定要奋发图强,要用奋斗的精神改变自己的处境。

 

  吴兰卿作品颇多,在“文革”中,怕家庭、子女受到不必要的牵连,忍痛割爱,销毁了一生创作的精品。

 

  目前,从吴兰卿家人收集整理的现有资料中,尚存的书画作品种类很多。西画有素描、水彩、水粉、油画;从内容上看,有静物、人物、人体、风景等。中国画也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类。尤其是他的写生作品场景鲜活,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印迹,如《念佛》、《踩水车》、《渡船》、《喝早茶》、《祭祖》、《出殡》、《群狗打架》、《长安火车站》等;有些已成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如《池耕襄画像》(已捐给桐乡革命烈士纪念馆)、《写生时的陈丹池》等。

 

  据行家评价,吴兰卿的书法,或稳重,或矫健,或秀雅,或流畅,风格多变而讲求渊源。大篆古雅,从金文《散氏盘》中溢出,堪称“地道”;小篆俊秀,取道邓石如、杨沂孙,自见风貌;隶书质朴,取法汉碑,得平稳端庄之妙;行草书源自董香光,得流丽之美,酣畅之姿。

 

  这些作品记录了历史和沧桑,也凝聚着吴兰卿的心力和精神。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这位颇富传奇色彩又很平凡的艺术家的作品专集,让后人共仰。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陈洪标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