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下过雨的痕迹,还留在濮院古镇的各条小弄里。午后,虽然没有阳光的照耀,但花花绿绿的衣物还是垂在错综的线绳上;闲暇时分,一桌四人的麻将声在小弄里久久回响,随着人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从现代社会“穿越”至此,发现这里似乎一切都没有跟上外面的节奏,时间来到这里,也只剩下清晨、午后和傍晚。
凌晨3点,昏黄的灯光就在木窗里亮了起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后,一个步履蹒跚的背影就出现在了石板街上,不一会儿工夫,街边的茶馆里就人头攒动。这些老大爷们一个个嘴里哈着热气,手中捧着一把微微烫手的茶壶,耳中听着“新鲜出炉”的奇闻异事和家长里短。这不,隔壁张大妈家的狗走丢了,对门李大爷买了个收音机……不到一个小时,这些事就成了众人皆知的“新闻”。
5点左右,家里的老婆婆们也开始出动了。“倒马桶”成了她们清晨所做的第一件事,至于为什么这件事如此重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爱干净的她们,会拎着倒完后的马桶来到河边的桥洞口,用竹刷里里外外刷一个遍,然后将“焕然一新”的马桶搁在门口晾晒,这时,整条小弄活脱脱上演了一场“马桶博览会”。
随后,一个上午就在晨练和“买、汏、烧”中度过。午后,如若阳光灿烂,那么一把把藤椅、木椅、竹板凳就成了小弄里最惹眼的摆设,而每一把椅子上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七嘴八舌说一说濮院的老桥、老街和老人。妇女们还会拿出“针线活”,一个下午的时间,几双毛线袜、一件小人衣就能“出炉”。而几家小杂货店里,打麻将自然成了四个人一起消磨午后时光的最佳选择,“噼里啪啦”夹杂着妇女们高亮的嗓音,给小弄增添了许多欢乐与生机。
傍晚,一大早出门工作的年轻人,拖着略显疲惫的脚步,穿过一路的“嘘寒问暖”,回到饭菜早已上桌的家中,一口白米饭,一股暖心流。不到晚上八点,昏黄的灯光就陆续熄灭了,留下小弄在月光下喃喃自语……
这样安详又不失精彩的生活场景已经成为很多50后、60后的回忆,他们现在居住在环境优雅、设施现代的小区公寓中,但濮院小弄里曾经慢悠的生活依然是他们茶余饭后永远“新鲜”的谈资。如今,再次来到小弄口,交错凌乱的电线、倾斜破败的老屋、格格不入的少许新潮装备、浑浊的小河、孤独矗立的古石桥……这里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成为了城市快速旋转齿轮上一枚生锈的铁钉,“吱嘎吱嘎”延续着旧日的慢习惯。
沿着花园街一路行走,右转就进入了仓前街,几台单反相机穿梭在各个角落。看过了乌镇的古镇繁华,是什么吸引他们来到“默默无闻”的濮院小弄?“因为这条老街依旧跳动着本来的‘脉搏’——那种小弄特有的缓慢节奏。”
“维护历史文化名镇风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这样的红色横幅每隔几米就出现一条,跨过一段泥泞的小道,仓前街的一些老屋已经“改头换面”,有了景区的风格,用气派、高端形容一点不为过。但也就是这一段泥泞的小道,把这里的曾经与未来分隔,一些老人站在泥泞的这一边,远远地望着泥泞的那一边,“好看啊……”一声感叹后,他们回过头看了看自家的老屋,老屋也意味深长地与他们对望着,“舍不得啊……”
小弄里的生活仍在继续,小弄的“脉搏”仍以它的节奏在跳动,“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