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制鞋行业、特色农业、城镇建设“三箭齐发”

运河古镇的丰收一年

2013年12月13日 08:11 来源: 《今日桐乡》

 

  石门镇桐乡丰恺园艺有限公司开发出园林绿化新品种“黄金构骨” ,目前总量突破1000万株。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石门女鞋正逐步探索出一条产业集群之路。

 

 

  今年10月,我市首个太阳能生态垃圾房在石门镇区登台亮相。

 

 

  石门镇白马塘村的农民新居展现出现代农村风貌。

 

  在这即将过去的2013年,石门镇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石门女鞋行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石门湾现代农业发展孕育着新契机;城镇面貌发生了大改观。

 

  女鞋行业 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以乡镇集体企业形式而兴起的石门制鞋业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以女式皮鞋生产为主的特色块状产业。目前,该镇共有制鞋企业680多家,制鞋辅料生产企业近200家。达到了年产女鞋超3000万双、产值过40亿元、从业人员2万余人的规模,成为全国排名第四的女鞋生产基地。

 

  “石门女鞋”以其颇具规模和优势的块状特色发展模式,成为了该镇乃至我市个私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富民产业。但在“石门女鞋”这个块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创新弱、品牌小、高新技术人才缺少等先天不足,呈现出的是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现今,在传统块状经济的新一轮的调整中,“石门女鞋”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现代化产业集群之路,创新、品牌、人才、科技……正是这一轮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今年5月,该镇20余家鞋企负责人组成考察团,前往温州进行了为期3天的学习考察,通过和当地成功鞋企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提升生产制鞋工艺和管理水平方面的认识,以求实现自我提升,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此次温州“取经”之后,不少石门制鞋企业负责人定下了改进企业生产管理方式、提升科技和设备的决心。桐乡市百喜福鞋业有限公司引进了全环保刷胶机,进一步引领企业走上了清洁生产之路。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运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为员工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鞋企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持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成为鞋企做大做强的主要阻碍之一。近年来,通过“机器换人”、节能降耗等方式,石门鞋企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成本上涨的难题。圣丹丽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运用鞋用全自动切割机替代了传统的工人手工切割的生产步骤,不仅提高了原材料的使用率和产品质量,还有效降低了人工、材料等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现代化生产方式和技术源源不断地进入石门鞋企,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专业生产管理人才的引进,则为企业提供了科学管理的良方。通过在省外开展名牌大学招聘会的模式,石门某鞋企成功引进了12名鞋类设计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优秀人才;而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则大大满足了鞋企提升管理水平、达到良性发展的迫切要求。

 

  今年9月,来自该镇“圣丹丽”、“百喜福”等5家女鞋制造企业首次组团赴上海,参加了“2013中国国际皮革展,中国国际鞋类展与中国国际箱包、裘革服装及服饰展”。目前,该展览是国内皮革行业最高展,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近千家皮革行业知名企业参展。此次参展为“石门女鞋”加快与国内外优秀鞋企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同时,为打造国内专业化的真皮女鞋制造基地和区域品牌提供了助力。 

 

    这一步步的成功转变,使得石门鞋企获得了寻求新突破、新发展的资本和底气。在今年我市皮鞋产业获评“浙江省皮鞋产业(桐乡)示范基地”的激励下,“石门女鞋”也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致力向现代化产业集聚的方向前进,使“中国女鞋名镇”的称号实至名归。

 

  特色农业 展现循环生态之美

 

  作为传统农业大镇,近年来,石门镇通过将桑枝条、果枝条、废菌渣及畜禽粪便进行循环再利用,探索了包括“桑——菇——果”、“菊——兔——蔬”在内的4种农作制度新模式。同时,结合同润畜禽排泄物收集中心,循环模式又实现了新突破,探索出了循环农业发展的“石门模式”。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之路上,“石门湾”所展现的循环生态之美正展现出夺目的光彩。

 

  由生猪养殖业带来的大量污染物和死猪处理两大问题一直是处理农业污染的棘手难题。但在石门,全镇生猪养殖污染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却得到了有效解决。在石门镇昱润合作社,生猪养殖的污染物被干湿分离后,可进行沼气化利用、农田灌溉和供暖原料。同时,干粪在微生物菌种养殖技术的帮助下还能用于蝇蛆培育,一步到位解决了养猪污染难题。

 

  今年8月,由石门镇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在全国首创的病死畜禽全程生态化处理模式让病死禽变废为宝。在合作社的密闭车间里,病死猪上了生产线,在机器内部接受高温炙烤,再添加菌种等辅料作为蝇蛆的饲料,通过微生物和蝇蛆的生物处理,最终收获的是蝇蛆和有机肥。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渣、废液都可以用作蝇蛆生长的饲料,而废气则通过管道排到露天的菌种培养池,既促进菌种的生长,也杜绝了废气的外泄。这种处理模式不仅真正实现了“源头减废”的目标,还有效控制了传统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二次污染。

 

  如何把农业科技引进来,让农业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该镇还积极与大专院校展开合作,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提升农业项目的科学化水平。今年5月,石门镇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石门湾教授工作站,与前沿技术进行接轨,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解决实际难题。 

 

    目前,该镇已经开展了杭白菊秸秆饲料化应用及功能性研究、食用菌废渣开展秧苗基质化培育工程、畜禽粪便工程蝇消纳技术研究、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杭白菊套种烟片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等10多项农业生态循环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推进着本地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城镇建设 完善现代化城镇综合功能

 

  今年,石门镇的城镇化建设与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创“国卫”为契机,该镇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全民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基本方针,在城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市民文明卫生素质,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投资5万余元新增4只环保生态垃圾房;

 

  完成镇辖村主干道路硬化83.34公里,硬化率达到100%;

 

  投入198万元实施了路灯亮化工程,镇区路灯亮灯率达到了98%;

 

  ……

 

  这一组组数据,折射出的是全镇上下齐心聚力、共创美好家园的结果。开年以来,该镇始终把创卫工作当作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与各村、社区和有关单位签订了创卫爱卫工作责任书,进行责任分解、落实任务,完善工作制度,强化考核办法。同时,划定了片区和责任区域,由22名党政班子人员任“片长”,20个机关中层干部担任“路长”,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了创卫爱卫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惩,确保了创卫爱卫和健康城镇建设工作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问。

 

  四通八达的道路是城镇的“毛细血管”。今年,该镇改造了人民路、子恺西路、玉溪路、东苑路等多条镇区道路,实现镇区路面全部硬化,保证了各条道路平整无破损、无积水坑洼。此外,镇辖村道路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完成了83.34公里的主干道硬化工程,硬化率达到100%。

 

  在城镇卫生环境管理方面,该镇共建立爱国卫生组织52个,配备了环卫保洁人员184人,其中镇区保洁人员53名。镇区主次街道均实行10小时以上保洁,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无害化处理机制。

 

  今年10月,一个个独特的箱柜式生态垃圾房出现在该镇镇区街头。生态垃圾房不仅明确了垃圾的分类投放,还实现了数码全自动化控制。这种利用太阳能源和电源对垃圾房内的空气、垃圾进行自动消毒、除臭和除菌的设施在嘉兴地区尚属首创。垃圾房一改以往“脏、乱、臭”形象后,也深受当地居民欢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人民的环保观念和创卫意识。

 

  创卫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多部门的通力合作。针对镇容环境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该镇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协同城建、城管、交警、公安、工商、监督、质监等部门重点抓好了七大专项整治活动。

 

  一年以来,镇区和村接合部,沿街店面、居民住宅区等区域的卫生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和越门经营等情况得到了改善;镇区道路、交通标志等设施和车辆停放秩序得到了规范。 

 

    今年,该镇还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了对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如今,新农贸市场的内外环境更加优美,服务功能更加齐全,硬件设施更加完善。

 

  新一年工作展望

 

  在新的一年里,石门镇将围绕制鞋、农业、旅游等几大工作重点展开。

 

  ——围绕打造“中国女鞋名镇”这一目标,石门镇将以打造功能齐全的市场型小城镇,服务产业发展为向导,继续为本地制鞋产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利用“退二进三”腾退低效用地,设立桐乡石门湾鞋业城一期皮鞋综合交易平台,打造产业集聚,引领石门女鞋向高端产业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石门镇将加大产业招商,着力引进高端、新型的生态农业大项目,打造台湾农业园等;做精做强现有循环农业,继续探索生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围绕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这一目标,石门镇将抓好旅游开发项目建设,配合好全市百家景点建设工作,重点抓好桂花村等3个景点的建设工作;抓好旅游线路绿道建设的规划,明年力争启动部分绿道的建设工作。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文/记者 张卓君  摄/记者 陈为民 编辑: 胡银仙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