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桐乡市已经拥有一个AAAAA级景区,而未来五年内,桐乡将投入500亿元设立桐乡市乌镇省级旅游试验区,把以乌镇景区为核心的旅游试验区打造成高水平的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文化创意、时尚购物旅游集聚区,力创两个AAAAA级标准景区。其中,濮院历史文化时尚购物集聚区已经确定成为计划内的一个项目,可能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建设。
为此,桐乡市博物馆开展了近一个月的桐乡历史文化古镇古建筑的专项调查,第一站便是濮院。记者跟随文保人员来到濮院,了解目前当地古建筑的基本状况。
桐乡古建筑正在消失
“我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里的建筑风格比较特别,可惜的是正在逐步消亡。”桐乡市博物馆馆长张新根说,此次普查涉及整个桐乡市范围,主要集中在濮院、崇福、石门以及梧桐,“通过定位,找到全市所有的老街区,到实地进行穿巷入户的排摸,摸清街区内古建筑的数量以及面积,然后确认这些建筑的级别,进行分层次保护。”张新根说。
“虽然桐乡古镇众多,但就现在而言,古建筑方面,濮院保存得比较完整,崇福和石门的大部分已经被破坏。”张新根介绍,这些古建筑是当时百姓最鲜活的生活遗迹,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老房子老化破损严重
据了解,濮院镇拥有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建造年代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记者跟随文保人员来到万兴街54号。这是一幢清末民初的老房子,如今,已经成为一家羊毛衫加工厂的仓库。
记者一走进房子就感到一股潮气扑面而来。这个老房子共有三个厅,现在整个房屋结构已经被彻底改变,“这里被租给外来打工者,房间已经被重新隔断。”文保人员向记者介绍,“房子的框架还算完整,屋檐上有精致的雕花,说明这里曾经是大户人家的住宅。”只是房子现在有点破旧,窗户已经破败不堪,屋顶残缺了一角,“上百年的房子没有合理保护,老化坍塌得很严重。”
除了租给他人使用的老房子面临着严重的破损问题,由屋主本人居住且妥善保养的老房子也免不了受侵蚀。位于濮院永乐街的“沈宅”是沈绳珊先生的祖屋,老沈今年70多岁,这栋房子的历史要追溯到他曾祖父周岁那天,距今已有150多年,“我们几代人一直住在这里,平时也很注重保养。”虽说主人自己住在老宅里,然而即使保养考究,也逃不过火灾或者白蚁的威胁,“前面那个厅叫春熙堂,多年前遭遇了一场大火,已经烧得没形了。”老沈指着几根柱子说,这几年白蚁的影响不小,他也尝试着使用各种杀虫药。“自己经济能力有限,现在会修老房子的人也越来越少,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帮助。”
发现即将消失的“擎天柱”
在濮院镇归家湾,文保人员惊喜地发现了一个隐藏在住宅群中的工业遗迹。在一个废弃的1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有3台3米高的“巨无霸”——纯铁制作的机器。机器乍一看有点像威武的“擎天柱”,运作起来声音震耳欲聋。仓库的屋顶是几十年前的形状,有方便通气散热的“老虎窗”,“这种窗户可能在桐乡已经很少见了,这几台机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纯手工制作的,一台是冲压机,另外两台都是皮带锤。”许松森是这个仓库的负责人,“我们这里是做镰刀的,而现在镰刀生产主要靠机器,我们手工制作镰刀的生意大不如以前。”
近30年来,物价一直在飙升,然而镰刀的价格一直在3.5元/把,“随着轻纺产业在桐乡的发展,镰刀的需求量变少,以前一天卖两三百把,现在一两天卖出几十把。”老许无奈地说,手工制作镰刀分为断料、出坯、电焊、砂轮磨快等多个步骤,这么多活只有他和另外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做。“干这活很累,尤其是夏天很热,两个炉子一起烧,做镰刀这几个步骤都需要高温。”老许伸出双手,只见手上贴满了创可贴,“为了让成品镰刀能够更有光泽,最后还要在石灰水里浸一下,每天双手都要浸泡很久。”
“这几年也有个别年轻人来学习,但是这个工作太苦太枯燥,而且收益很少,最后年轻人全都走了。”老许看着跟了自己一辈子的“变形金刚”们有点伤感,“如果我们做不动了,这几台机器可能只能被当作废铁卖掉了。”他说,现在这样纯手工打造的大机器已经很少见了。
据悉,这次普查预计将在农历新年前结束,桐乡博物馆将对此次结果做专门的整理和调查,对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规范保护。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