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桐乡征迁史上的一个奇迹——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桐乡市中心城区3个城中村43户居民全部主动与政府签订了征迁协议,而且全部选择货币安置,全部按照约定的时间期限腾退了房屋交拆除,无一个“钉子户”,无一例群体上访,无一处强拆,真正实现了依法征迁、文明征迁、和谐征迁、平安征迁。
十多年来,桐乡市一直将城中村改造列为城市“脱胎换骨”的必由之路。但今年这种“脱胎换骨”似乎才真正得以破冰前行!
桐乡靠的是什么?
广聚民意定政策
桐乡市中心内共有23个城中村,涉及农户721户,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2011年12月,桐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
很多人半信半疑:“能完成吗?”因为早在2003年,他们就听到过同样掷地有声的承诺,而且,政府部门还专门成立了旧城改造办公室。但10年过去了,只听到打雷不见下雨。
“城中村就是个火药桶,不碰还好,一碰就炸。”桐乡市一位机关干部的话道出了城中村改造进展缓慢的缘由。23个城中村,犹如23座城市孤岛,从行政隶属和名称而言,它们是村,但没有可供耕作之地。村民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早在二三十年前就被征用。他们已实现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但仍保留宅基地,家虽距离桐乡繁华商圈咫尺之遥,但几乎隔绝了城市的繁华和文明,低矮的砖瓦房、遍地的垃圾和丛生的杂草,与周围林立的高楼、整洁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透射着他们非城非乡的生存窘境。
只有征迁才能彻底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困苦。但征迁难,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征迁更是难上加难。
城中村改造难在哪里?难在拆迁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难在每一个村都有特殊情况、每一户都有不同诉求。城中村改造为什么难?因为缺乏沟通,因为信息不对称,因为在改造过程中没有保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桐乡市旧城改造指挥部领导经过深思熟虑,没有急于推进,而是沉下心来搞调研,用了将近4个月时间来研究拆迁安置方案。全市到底有多少城中村?坐落在哪里?归属哪个社区?总面积有多少?有哪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老百姓对城中村改造意向如何?对政府有何要求?整整45天时间,旧城改造指挥部15名工作人员分成5组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征询意见。“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拆迁干部必须与征迁户面对面,不能由社区干部代劳,不管是骂声哭声还是请求声,不管合理与否,我们都认真记录,并由居民签字认可,有些家庭居民不在本地工作的,主动通过电话征求意见。”旧城改造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贵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中村拆迁改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一个平衡和维护群众现实利益的过程。
政策是被征迁户的“定心丸”。科学合理的征迁政策既要求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和既定大政策,又要兼顾区域平衡,同时要统筹兼顾被征迁户利益,这样才能得到被征迁户的理解和支持。“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我们要求自己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城中村村民,我是怎么想的,什么样的政策我才能接受。”张贵祥说,《桐乡市市区城中村房屋拆迁与补偿办法》出台前经过两轮8场4个层次的座谈会,征询方方面面的意见,通过村民小组代表座谈会,听取村民的真实想法;通过村(社区)干部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对改造政策的意见;通过召集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中层以上征迁户领导干部代表座谈会,进一步集纳民意;通过召开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座谈会,确保补偿政策前后一致,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去年10月1日出台的《桐乡市市区城中村房屋拆迁与补偿办法》既体现了其刚性的一面:只点砖头、不点人头和户头,有多少房安置多少面积。一律不搞迁建安置,采用货币安置或产权调换安置。也展现了柔性一面:不管土地性质如何,全部参照国土土地房屋征收和拆迁政策。农民房屋被征收后,可确保其拿到手的补偿款能够在同类地段买到类似面积的住房。原先没有买过养老金或者没有进行店面安置的农户,政府帮助其购买失地农民养老金保险,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保障待遇。
“实际上老百姓都想拆迁、盼拆迁,之所以这些年来没拆下来,是因为一些‘理’没讲到位,一些‘利’没处理到位。”高地上组村民周金龙说,这次征迁让老百姓看到了实惠。也因为如此,赞成货币安置的人数从最初的12.2%提高到了100%。
阳光透明赢民心
住在三星村灶家兜组的陈阿姨没想到,原先疑虑重重的拆迁,竟然如此公开公平,而且村民可以全程参与,共同制订方案,共同进行监督,“本来总是担心老实人会吃亏,现在从头看到尾,彻底相信这样的拆迁很公平!”
陈阿姨告诉记者,去年11月15日贴出模拟征迁公告后,所在区块签约率达80%以上才启动征迁程序;选择评估机构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如果三分之二以上村民选择同一评估机构的,则指定该机构负责评估。不足三分之二的,交由抽签解决。2012年实施的三个城中村改造,评估机构全部由村民自我选择;评估测量之前,将房屋征收测量标准向群众公示,测量结果出炉后同样张榜公布;公示面积无异议后,再进行价格评估,评估结果做到100%公开,接受群众检验……征迁没有内幕,更没有秘密,所有信息都实行公开,随时接受居民监督。
“一碗水端平,一竿子到底”始终是桐乡旧城改造指挥部坚持的原则,每个动作都透明、规范。横向,所有动迁居民标准一致,绝对公平;纵向,确保前后政策一致,决不让老实人吃亏。
李店桥的朱师傅对房屋征收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总金额表示怀疑:“我家的夹层已交过违章搭建的罚款,为啥拆迁评估时没算我的面积?”他提出了书面复核评估申请。很快,旧城改造指挥部给了答复:“缴纳罚款,不是让你的违章建筑合法化,而只是对错误行为的处罚。”拆迁工作人员耐心地向朱师傅逐一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最终取得了他的认可,并当即签约。
故土难离,重土难迁,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家园的眷恋从不缺失。按照拆迁政策规定,村民签约后须立即腾空,交出钥匙敲掉门窗,然后拿支票走人。吴师傅家中有87岁老母亲,希望签约后能在老房子过最后一年春节。旧城改造指挥部办公室从人性化角度考虑同意了,但双方约定赔偿款只能先付三分之一,剩余的钱等全部拆迁完再付,这也算是对其他100%履诺的村民一个交代。10天后,吴师傅说:“我还是搬吧!”原来,他算了一笔账:500平方米的拆迁房可拿到300万元左右的补偿款,如果只拿100万元,以现有的利息折算,相当于每天损失200元。“这比我一天的工资还多呢!”就这样,在公平的政策面前,搬迁成为吴师傅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现实选择。
“这次动迁真正公开、公平,政策说一不二,一视同仁。”张贵祥说,“要真正让老百姓信任,就要有勇气彻底‘阳光’,经得起老百姓检验,让事实和数字说话。”
待如亲人搞服务
有了尽可能细致的惠民政策,征迁工作就迎刃而解了吗?
实践证明,不尽然。征迁毕竟是利益博弈的过程,老百姓用手中最有力的砝码为自己尽可能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无可厚非。在政策框架不可能突破的情况下,体贴周到的服务显得尤其重要。征迁工作启动后,桐乡市旧城改造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为广大征迁户提供“一站式”、“保姆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利益维护好、把群众困难解决好、把群众需求落实好。
有些征迁户即将要生小孩,拆迁干部想他们所想,主动提出延后签约,让即将出生的小孩也能享受征迁优惠政策;桐乡市举行房展会,拆迁干部早早搜集了所有房产公司的资料,向征迁户提供房源信息,什么样的地段有什么样的小区,房价如何,周边配套设施怎样,每位拆迁干部都能给予详尽的指点;有的拆迁户买了二手房,希望减免过户费,拆迁干部也会想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有的居民经济困难,征迁后因利益之争带来了家庭纠纷,如果通过法庭诉讼解决,不仅要支付费用,而且很麻烦,拆迁干部想民所想,请来了资深律师为居民现场坐堂化解难题,厘清各种法律关系,让居民的家庭矛盾在征迁基地就地解决……
“我这次没做‘钉子户’,你知道为啥?就是冲着拆迁干部一趟趟来,起早贪黑,这么费心,我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了!”拆迁干部一连15趟上门,让高地上组村民李师傅下定决心与政府签订征迁协议。
当然,对此番城中村改造,李师傅的认识也来了180度大转弯。一开始,他抗拒拆迁,指责“你们政府就知道看上我们老百姓的一亩两分地”,如今,他逢人便说:“城中村改造可以让老百姓过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我们必须得支持!”
在李师傅态度转变的背后,是一个个起早贪黑、走村串户的身影,一幕幕跑断腿、磨破嘴的动人情景。有些群众一时半会儿想不通,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个人休息时间,实行“工作时间服从群众需要”的制度,主动上门与群众拉家常、听民声;少数群众抵触情绪较大,以工作忙为由躲着,拆迁工作人员不怕吃闭门羹,抢在村民出门之前、守在村民归家之后,认真搜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用真诚和行动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在已拆迁的3个村组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人未熟,狗先熟。”40多户村民几乎都能一一叫出旧城改造指挥部工作人员的名字,不少人还成为朋友。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征迁干部用感情、凭诚信、靠行动感化拆迁户,获取群众真心支持和拥护,使他们由最初的抵触、观望逐渐转变为理解、支持和配合。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