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烈日,在几天内要完成粮食收割和新一季粮食种植任务,这样的劳作场景让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民记忆犹新,不过随着双季稻改成单季稻,“双抢”也被人们渐渐淡忘。然而,龙翔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今年却又在田里种上了已有20年不种的早稻,此举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
5月20日,记者来到龙翔街道元丰村,在大片等待收割的油菜、大小麦中,翠绿的稻苗特别引人注意。“从目前看,早稻长势还是不错的。”龙翔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社长董小林介绍,合作社通过全程机械化将种植100亩早稻。
重新种植早稻,董小林也是权衡了很久。他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元丰村通过“两分两换”共流转出土地1800亩,现在合作社承担着全街道6000多亩土地的种植工作,如果单纯种一季晚稻一季春花,效益还是比较低的。今年因为用工原因,合作社仅种了3300亩的大小麦和油菜,其余的土地只能闲了下来。
“晚稻亩效益550元至600元,小麦每亩有500元已经算好了,大麦则更少,但我们每亩要交给农民700斤鲜谷,如此算来,合作社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效益。”董小林和同伴想到了种植早稻。“其实浙南如台州等地一直在种早稻,效益也不错,虽然浙北和浙南在气候环境等方面有所差别,但我们还是想试一试。”董小林说。
据董小林介绍,和20年前相比,早稻的用途和用量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像市面上糕点、儿童吃的营养米粉都需要早稻作为原料。如今的早稻收购价格也比20年前有了大幅提升,合作社希望通过重种早稻来提高效益。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种早稻较困难,常规种法显然不合时宜。“现在机插早稻条件已具备了。”董小林介绍,经过近几年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发芽器、播种流水线、高速插秧机等大量先进育插秧设备的引进使早稻插秧成为可能。今年3月,合作社通过农技部门买来早稻种子“中旱39”,开始精心培育。5月2日,合作社试种的早稻秧苗开始机插。
在董小林看来,种早稻能提高效益,但市里一些农技专家对此持保留态度。农技专家郭恒德认为,早稻实行全程机械化在技术上可能还不过关,其次,他担心早稻种植可能会影响晚稻的产量和收益,反而得不偿失。因为早稻一般在7月底收割,之后是连种晚稻,而按照技术要求晚稻最好是在6月30日前播种完毕。虽然这几年,一些大户把晚稻种植时间越拖越晚,但如果寒潮提早,对晚稻产收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农技专家认为,早稻试种成功不成功,不仅要看早稻的产量,还得看晚稻生产有无受到影响。
马上到来的高温天气,对于早稻管理是个不小的考验,不过董小林还是很有信心:“关键是要做好水浆管理。”董小林表示,如果早稻每亩能收割450公斤至500公斤,那比种大小麦每亩可增收400元的利润。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