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来信:这段时间,本地蔬菜已经陆续上市,不过凤鸣街道灵安村史家门组种了20多年蔬菜的史松坤却满脸愁容。他给本报打来热线反映,自己种的两个大棚的黄瓜都出现了问题,不是无法坐果,就是结出的黄瓜样子难看没人买。
记者代办:近日,记者在灵安村驻村干部陈秋岚的带领下,来到史松坤的田里。因为前几天刚下过雨,田里满是泥泞。
“这可怎么好呀,我都要愁死了。” 史松坤正在黄瓜大棚里施肥,裤管高高卷起,脚上沾满了泥,“往年这个时候棚里的黄瓜起码一半都卖出去了,可今年才卖出过两批两三百公斤的量。”
记者跟随史松坤来到大棚,棚里绿油油一片,瓜藤上结满了果实。可史松坤直摇头,他摘下一根又弯又细的黄瓜:“看,都是这样的,拿到市场上人家都不要,那两批我好说歹说才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卖出去,而现在黄瓜的市场价一般都在每公斤2.8元至3元。”
记者看到藤上还有一些没成形的、颜色有些泛黄的小黄瓜,史松坤摘下扔在了地上。他说:“这些都是僵果,长不大的。”
陈秋岚告诉记者,史松坤是灵安村农民的缩影,多年来一直以种菜卖菜为生,7个大棚的收入成为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他几个大棚种了番茄,长得不错,可这黄瓜不知怎么回事。”种了多年大棚黄瓜的史松坤怎么也想不明白。
“我们的蔬菜种子一直都在凤鸣街道一家蔬菜种子店购买的。”这时,史松坤的老伴也过来了,她觉得问题就出在种子上。“去年冬天我们去店里想买原来一直种的黄瓜种子,但店主说没货,推荐我们买这个名为‘亘青九号’的黄瓜品种,说比原来的好。”夫妻俩满怀希望地播下种子、育苗、移栽……到了今年4月份,史松坤发现苗头不对,原本5月初大棚黄瓜就要正常销售了,但他大棚里的黄瓜却迟迟无法坐果,甚至已经坐果的也出现隐果的现象。
在村民的建议下,史松坤联系了市里的农技专家。专家经过实地查看、向种子生产单位了解情况,发现该品种黄瓜在我市是首次引种,未经试验和示范,加上菜农对该黄瓜品种的习性不了解,所以在种植上出现了问题。
农技专家表示,黄瓜生长势头不好,主要是养分供应不上,所以造成僵瓜和花瓜,不易坐果。他建议农户采用加强肥水管理、疏花疏果、喷施叶面肥、使用坐果灵等方法进行补救。
虽然经过补救,史松坤大棚里的黄瓜长势比前段时间好多了,并采收了两批黄瓜,但已错过黄瓜高价位运行的有利时机。史松坤感慨道:“今年黄瓜的收入比去年要少一半,以后引种新品种还得多听听农技人员的意见。”
农技专家提醒农户,千万不要片面听信种子经销商的说法,购买一些未经本地生产试验的蔬菜种子。因为外来蔬菜品种在其他地区表现良好,但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未必能表现得一样出色,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减产或绝收。同时当地技术部门也要做好引种示范,再进行推广生产。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