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耕耘群众文化的老黄牛。”昨天(8日)上午,在梧桐街道文化系统组织的“向‘一生好人’范雪森同志学习”座谈会上,来自桃园村、梧桐村的村民代表和范雪森生前的文友、校友一起说起了他们眼中的范雪森。
在梧桐村村民顾春梅眼里,范雪森为人真实,有威信。“在荡田里蹲点的3年时间,老范帮村民解决了不少难事。好几次,村民为了感激他,把自家的土鸡送给他。他每次都是直接拎起来称分量,按市场价把钱付给村民,只有村民收了钱他才同意把鸡留下。”顾春梅说,时间一长,村里家长里短的邻里矛盾,只要他一开口,大伙儿全都愿意听他的。
东兴社区的徐华18岁就和范雪森结识,在之后的人生轨迹中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她说:“那时我是社区主任,老范是社区居民,时不时要去他家串串门。家里满屋子的书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徐华还记得第一次去老范家里,老范就对她说:“小徐,一个人总归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书里有很多东西是电脑里没有的。”
在徐华看来,范雪森不仅在自身学习上从不间断,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在邻里相处中始终和睦融洽,在常年照顾重病妻子时更是没有一句怨言。徐华在讨论中还特别提到一件小事。原来,在东兴社区筹建活动室的时候,范雪森住的地方刚好在拆迁范围之列。“我清楚地记得,老范一个条件也没提就带头找地方搬了出来。老范的去世对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来说真是一个损失。”徐华说。
桐乡启新学校校长潘向明在座谈中,谈起了他和范雪森一起讨论启新教育的一段往事。“那时候,老范告诉我,农民要翻身就要办好学校,办好学校要靠精神。” 潘向明说,为此,范雪森分文不取为启新学校校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稿,还把他珍藏了几十年的郑启新的扁担捐赠给了学校。“他孜孜不倦、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讨论中,大家纷纷表示,范雪森为桐乡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孜孜不倦、专业奉献的精神,为照顾久病妻子无怨无悔的付出,为了帮助农民兄弟奔波操劳的情谊,正是当前“五有市民”最好的诠释。梧桐街道文体站站长严春梅说:“范雪森是我们文化系统的骄傲,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们要把范雪森精神化作一种动力落实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把范雪森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传承下去,不辜负文化人应有的使命。”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