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逐年增多。据市劳动保障部门统计,近几年新增就业岗位均保持在7500个以上,就业岗位总量比较充足。但从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情况来看,往往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出现“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尴尬局面,即企业所要招聘的求职者,市场上招不到或者招不足,而仍有求职者因为不合企业需求找不到工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所谓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就业的求职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一时难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岗位要求相适应,导致有工作不能干。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出现,直接造成人、职匹配率降低。从今年市人力资源市场召开的19场招聘会情况来看,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631家,提供招聘岗位26525个,但达成意向的仅6087个。人职匹配率仅0.23,也就是说有7成多的岗位白白浪费。这种就业不充分的现象,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所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市已经建成了“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劳动力走向市场,当劳动者因种种原因不适应企业需求时,就业结构性矛盾就出现了,这是根本性的原因。结构性矛盾一直困绕我市就业市场,成为影响就业形势、影响企业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乃至影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那又是哪些因素直接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呢?根据市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分析,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原因主要有四个。
其一,技能人才缺乏。虽然近几年我市在职业技能培训上力度大,2007年曾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近几年每年培训人数均突破万人,技能考核鉴定8000名左右,但技术工人培养有一个周期,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一般需10年左右时间。职校生培养也需要3到5年的时间,再加上劳动者本身的因素,使得技术工人培养有一个阶段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数量、质量、结构合理适应我市市场需求的技术工人队伍。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技能人才保有量达到了6万人,可相对于全市技能人才需求量,技能人才缺口达到了5万人,缺口占到总需求的40%左右。而且现有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电工、焊工、驾驶员等一些工种,约占到50%,而我市毛衫传统产业中需要的横机、缝纫、平车等工种尤其缺乏,从今年初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情况看,套口工、横机工求人倍率(需求人数除以求职人数)达到3.67,平车工、缝纫工更是达到9.57。初级工占到技术工人总数的65%左右,中、高级技术工人更是缺乏。这几年到市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大中专毕业生越来越多,这在以往的招聘会上并不多见,可大中专毕业生手捧文凭,因为缺少技能,很多人被拒之门外,依然找不到工作。
其二,劳动者就业观念仍需转变。突出表现在求职者对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盲目性大。笔者多次到人力资源市场随即采访求职者,问及要找什么样工作?对今后有什么样打算?很多求职者都说不知道。当然,这几年,随着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工作推进,劳动者的求职观念在发生转变,怀揣各类工种的等级证书来求职的劳动者渐多,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所增强,再加上高校扩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反而不如有一技之长的职校生。一些学生家长对职业类学校认识有所改观,职业类学校招生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以技工学校为例,2008年度招生近800人,其中600分以上的达到了近50人,这些学生完全可以上普高。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诚然,经过高等教育拿到高文凭,希望找到一份待遇和发展前景都好的职业可以理解,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也并轨走向市场,也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近几年,每年大约有500左右的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其三,大龄人员就业难。从我市目前情况来看,大龄人员因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或者缺乏导致就业难,这类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到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改制、改革所遗留下来的工人,据统计,目前这部分大龄人员,即通常我们所说的“4050”人员约在1000余人,这些人经过前几年安置,大部分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了,有一部分通过政府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有的被企业吸纳,有的自己自谋职业,这部分人目前就业基本稳定;另一种是城镇、农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缺乏的劳动者,比较突出的是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当前,据笔者了解,我市不少企业在招工时设置了年龄界限,把38岁、35岁甚至更低作为一道“门槛”,使得超过这个“门槛”的求职者被拦在门外,其中不乏技能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样认为设置“门槛”虽然和《就业促进法》有抵触,但却很难去认定和处理,最好的办法还是鼓励企业量才录用,不要人为设置“门槛”。
其四,工资待遇偏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已经打破了地域、户籍、身份等限制实现了自由流动,哪里工资待遇高劳动力便流向哪里,这已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工资待遇相差无几,劳动强度、权益保障、子女教育、生活环境等等因素又成为影响劳动者流动的重要因素。2007年度桐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20708元,也就是说桐乡企业工资水平人均在2000元以内,相对于作为百强县(市)的桐乡,企业工资水平偏低,笔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从珠三角流动到桐的求职者那里了解到,桐乡的工资水平和珠三角一些县(市)相比差距不大,但相比较而言,桐乡企业普遍劳动强度小于珠三角,就业环境、生活环境等等方面也比较好,近几年每年约有3000左右的劳动者从珠三角流动到了桐乡。另外,近几年中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资水平也逐渐提高,不少外出打工人员选择了回乡工作。这几年,桐乡去安徽、四川等一些劳务基地组织引进技术工人时,往往招不足,有时仅招回几十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府责任,就业率已成为衡量政府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实现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但要提高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还要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力资源支持。为此,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矛盾。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要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也要需多方努力。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升级转型。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合理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实现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要注重发展三产服务业,逐步提高三产比例。三产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也是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GDP的发展素质和方向,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的三产已经达到了60%以上,而我国仅为30%左右。我市2008年三产比例仅为37.18%,三产发展空间充足。同时,要切实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升级转型,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向科技要劳动力,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缓解企业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促进和带动劳动者素质提升,尤其是我市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比较多,这更显得重要。
第二,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劳动者就业能力偏低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因素。从前面技能人才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市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吻合还不够紧密,培训规模还不够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企业重使用轻培训轻投入,劳动者技能意识和观念不强,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认识偏差,执行国家职业标准不够严格等等。所以,必须要进一步落实技能教育和培训方面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政府责任,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国家职业标准的严肃性和严格性,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劳动者的技能意识,也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重新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择业相互结合。同时,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和企业对接,发动部门、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开展各类培训班,开展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三,加强政策扶持,帮扶困难群体。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走向市场,依然存在一部分因年龄偏大、技能缺乏、文化偏低等因素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虽然就业走向市场,但政府作为就业责任主体,促进这个群体就业责无旁贷。要完善政策,通过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形式补偿用人单位,促进用人单位吸纳他们就业,还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积极给予扶持,帮助他们通过开办个体户等形式自谋职业。对于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偏大的,也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第四,优化用工环境,实现良性互动。目前,我市城乡各类从业人员近60万,本市和外来新居民几乎各占居一半,外来新居民为桐乡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保障城乡劳动者工资、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同时,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就业培训、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服务,企业也应该努力改善工资待遇、关心职工生活、提供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强调政府责任同时,积极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共同优化用工环境,使劳动者愿意来桐乡工作,尤其是技能人才愿意留在桐乡工作,实现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