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乡,人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句广告语:“三百年留香”,这句广告语用在清香四溢的杭白菊上的确非常贴切。而关于它的出处,还得从桐乡名人张杨园和他的农学著作《补农书》说起。
张杨园,名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农学家。因世居桐乡炉头(今龙翔街道)杨园村,故人称“杨园先生”。张杨园自幼诵习儒家经典,一生穷经读史,设馆授徒,但他主张“治生以稼穑为先”、“门人当务经济之学”,并指出:“能稼穑则可以无求于人,无求于人则能立廉耻;知稼穑之艰难不妄求于人,不妄求于人则能兴礼让。廉耻立,礼让兴,则人心可正,世道可隆矣。”他在读书、教学之余,亲自务农,岁耕田地十余亩,每届农忙,必停馆返里,主持收种,箬笠草履,下地劳作。所以他熟谙农事,于艺谷、栽桑、育蚕、畜牧、种菜、莳药诸事,无不精通。由于他主张“以农为本”,所以将自己的居室取名为“务本堂”。
清顺治十五年(1658),张杨园48岁时,因感于湖州涟川《沈氏农书》阐述不足,撰写了《补农书》。此书被现代著名农学家陈恒力评价为“总结明末清初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的伟大作品之一, 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种最可宝贵的遗产”。
张杨园还是最早记载桐乡杭白菊的人,《补农书》也是最早记载杭白菊的桐乡地方文献典籍。他在书中写道:“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英,冬食根。每地塄头种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叶之半。茶性苦寒,与甘菊同泡,有相济之用。若种之成亩,其利视种豆自倍。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者。但费采摘工夫,及适市贸易,耳目混乱耳。种植甚易,只要向阳脱水而无草,肥粪甚省。有黄白两种,白者为胜。”书中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菊花的性能、功效和食用方法,还介绍了种植方法,核算了种植利润,并明确指出“有黄白两种,白者为胜”。
据考证,现在桐乡菊花种植最为集中的区域,即石门镇、龙翔街道和凤鸣街道等地,菊花确有黄、白两种,其中绝大部分为白菊,黄菊只是零星散见于田野之中,但始终未绝迹。
由此可见,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桐乡人即以种菊为业。所以说“三百年留香”一语,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杭白菊在桐乡悠久的种植历史,而且涵盖了桐乡浓厚的文化底蕴,它涉及桐乡历史名人张杨园先生和他不朽的农学著作《补农书》。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