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是我国又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动员活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计和经济普查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今天上午召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主要是全面部署和启动经济普查工作。刚才,谢伏瞻同志介绍了普查工作准备情况和总体安排,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做了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
经济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有效方法。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经济普查,美国平均每五年组织一次经济普查,日本、德国、巴西、印度等国都不定期地开展经济普查,普查的结果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开展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2004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初步查清全国以及各地二、三产业的“家底”,掌握基本经济单位的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制订“十一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几年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有了新的期待。在新的形势下,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经济普查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为第四位。各地经济总量也都上了新的台阶。但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上次经济普查,全国经济总量比常规统计增加了2万多亿元,一些地方经济总量也做了调整,统计数据更加接近实际。再次开展经济普查,进一步摸清二、三产业“家底”,掌握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各地生产总值的新变化,可以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更好地把握全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展经济普查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措施。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几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在调整中不断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一、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协调,服务业比重原本就偏低,近年来又有下降的趋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范围包括19个国民经济门类以及90个行业大类,还包括企业效益和技术构成等情况,有利于全面掌握产业结构的最新变化,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经济普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十一五”规划提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对各地区、各主要行业节约能源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据初步测算,我国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70%以上,尤其是工业企业消耗能源较多。此外,运输、酒店等服务业企业能耗也不小。但目前对二、三产业企业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的具体情况还没有全面掌握,这给落实节能环保措施带来了一定困难。通过开展普查,基本摸清全国以及各地能源资源消耗总的状况,摸清企业实际消耗状况,有利于建立健全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更好地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
开展经济普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领域各类单位和工商户的信息,是全社会十分重要的资源。据估算,目前全国有800多万个单位和3000多万家个体经营户。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建成一个标准统一、信息准确并且可以动态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正确判断经济形势和产业走向,还有利于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开展经济普查是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前提条件。统计是制定规划和政策的数据基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成果,为编制国家及地方“十一五”规划,制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推进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可以为研究制订 “十二五”规划,打下好的基础;还可以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状况,科学制定并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正在研究制订主体功能区规划,也需要掌握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总之,经济普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
二、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地摸清经济家底
全面准确、客观真实是对经济普查的核心要求。我们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经济普查,就是要把全国以及各地的经济情况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地摸清楚,使普查数据可靠、可信。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突出重点、依法办事、确保质量,获取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普查数据,为政府科学决策、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
做到全面准确,必须适应新形势,突出普查重点。过去五年,我国经济规模扩大了2/3左右,基本单位净增了1/3左右,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城镇就业和人口显著增加,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搞好经济普查,必须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调整、新变化,研究经济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二、三产业和基本单位的数量特征和运行规律。
目前,服务业统计和能源资源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重点问题,也是影响普查数据全面准确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传统物质生产统计体系以及“重生产、轻服务”倾向的影响,服务业统计相对滞后,常规调查框架不完善,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同样,能源资源统计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这次经济普查,要重点取得第三产业发展的完整数据,搞清常规统计不能完全反映的服务业实际情况,并全面掌握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状况;同时,重点调查二、三产业单位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状况,获取这两个领域全面准确的数据。
做到客观真实,必须依法普查,确保数据质量。目前,我国经济情况和统计数据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保证普查数据客观真实更加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活动单位灵活分散,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越来越难以掌握实际情况。搞好经济普查,必须遵循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把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各类普查对象要依法提供真实资料,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要依法查明客观真实情况,各级领导干部要依法制止人为行政干预,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还要依法及时公布普查数据。
质量是经济普查的生命线,也是数据可靠可信的体现。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确保质量贯穿于经济普查的全过程,落实到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要统一设计普查方案,着力提高人员素质,严格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把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发展普查理论,创新普查方法,推动普查工作及其成果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科技创新保证数据质量。
三、切实加强对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级普查机构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认真做好经济普查工作。这里,我提几点要求: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本地区普查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全程参与,及时研究解决普查中遇到的问题。加强领导重在提供保障。各地区要采取措施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抓紧组建各级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高素质的普查队伍,全面提高普查指导员与普查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把普查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加大对困难地区普查经费的支持力度,解决好聘用普查员的补贴问题。同时,加强对普查经费使用的监管,保证经费合理使用。
第二,要强化协作配合。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财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在财力和物力上对经济普查给予支持和保障。工商、税务、民政、机构编制、质检以及测绘等部门,要协助做好基本单位调查及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铁路、银行、证券、保险、军队、武警等部门要高质量地完成本系统普查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统计部门要切实负起普查的牵头组织和协调责任。各级统计机构要精益求精,周密安排,做好试点工作,拿出科学可行的普查方案。同时,严格执法,排除干扰,健全普查质量保障机制;搞好常规统计调查与普查、地方汇总数据和国家汇总数据的匹配,保证统计数据可靠可信。
第三,要广泛宣传动员。各级宣传部门要在一定时期内把经济普查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普查各个阶段的要求,组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有关方面都能充分了解普查的重要意义、方法要求和相关法规,为经济普查提供良好氛围。要动员各类普查对象积极参与普查,认真配合普查,自觉做到不瞒报、不虚报、不漏报,努力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所属专题:
桐乡市第二次经济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