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十佳新居民系列报道 在农村的沃野上筑一个“中国合伙人”的梦

童建华:带着食用菌产业扎根桐乡

2014年12月17日 07:32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胡宇翔

童建华:带着食用菌产业扎根桐乡

童建华近照。

组团考察过多地以后,2009年9月,童建华和他的两个“中国合伙人”,带着他们“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梦想,来到桐乡市石门镇陆家庄村。

这5年时间里,童建华和他的合伙人,多数时间留在陆家庄村。从最初的草棚到如今的钢架结构大棚,他们投入了数百万元,并成功把食用菌基地搭建在了这里,还带着当地农民一起种植,共同致富。

看中桐乡这块地离餐桌不远

参过军、进过机关、从事过贸易,生于福建南平的童建华提前退休后才开始创业,搞食用菌生产、种植。在福建干了两年,童建华和合伙人深感种植产地离市场太远,需要转移种植生产基地,开拓更大的市场。

先后去了广东、广西、江苏等多地考察,童建华又来到了桐乡。那是2009年的下半年,童建华第一次来到石门镇陆家庄村。桐乡市政府、市农经部门以及镇、村工作人员的热忱态度让他感动。“看完地,没过多久我们就确定是这里了。”童建华至今都难以忘记那个决定。做出这个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市场。他自信地说,有上海、杭州这两大市场,凭他们的创业热情和技术,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天地。

随后,他们陆续拿下了近100亩的土地,注册了“桐乡市西岸菌业专业合作社”,打造在当地远近闻名的食用菌基地。“我们种植的是优质的台湾秀珍菇,菌菇的品质最重要的是新鲜,最好几小时内就能上得了餐桌。”他介绍,在福建,市场比较有限,种植菌菇的基地又多,不仅竞争激烈,而且没法彻底消化掉所有产品。

2009年来桐乡时,浙江种植菌菇的还不多,成工厂化运作的更是没有。童建华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加上桐乡接近上海、杭州两地,需求量必然很大。

2010年夏季,他们种植的第一批秀珍菇上市了。经过申嘉湖高速配送,两个小时就上了杭州餐桌,3个小时就上了上海餐桌。

在桐乡扎根离梦想不远

童建华说,种植食用菌走的是“循环农业”的道路。他们用的原料是桑枝条、棉籽壳、麸皮等农作物“残渣”。这个季节走进食用菌基地,满地都堆满了各处收来的桑枝条等种植菌类的原料。等到这些原料变成废料,当地有机肥料企业会派车全部拉走,把废料变成有机肥料。因此,他的生产工厂几乎不产出“垃圾”。

从每年1月起,童建华就和当地农民一起开始种植秀珍菇。他们需要的农民主要是60多岁的闲散劳动力,因此他的企业进驻,也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他们开始坚持以机械化种植为主的种植模式。每年的6月,是秀珍菇的采摘季,童建华和工人们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4个月,一直忙到10月份。

在忙碌季节里,他跟所有工人一样,全天24小时守在秀珍菇大棚里,一步不离。“秀珍菇采下来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运出去。”童建华说,最多的时候能产出10多吨秀珍菇。有时负责配送的工人不够,就自己开大车把最新鲜的秀珍菇运出去。

从开始的尝试种植到如今每年种植200多万袋秀珍菇,童建华跟合伙人做得很顺利。经销网络打开后,有的经销商会自己派车来拉他们出产的秀珍菇。童建华把创业顺利的原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这里的环境因素很不错,又有地理优势的便利,老百姓也很支持。”他说,多年下来,不仅市里、镇里、村里以及市农经部门都很支持,而且他们一伙福建人跟当地人也相处得很好。他认为,陆家庄村当地的百姓都很淳朴、善良,比较好相处。

在自己发展的同时,童建华还帮助附近的菌菇种植基地转型。由于附近原来种植黑木耳的合作社效益不佳,目前也在童建华的带领下种植秀珍菇。童建华所在的“西岸”合作社提供菌袋和技术支持,同时还为当地农民提供销路。童建华自信地说,因为目前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希望能和当地农民一起开拓食用菌市场。“我觉得这里不错,以后真的有可能考虑在桐乡常住了。”采访中,童建华笑着说,当初带着食用菌产业在桐乡“扎根”,就离他们的梦想不远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建华 带着 食用菌 扎根 桐乡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