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陆金根:乌镇最后的倒马桶工

2014年10月28日 08:39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程新星
陆师傅正在挨家挨户倒马桶

  陆师傅拉着倒粪车出发

  在距离乌镇东栅景区不远处,有一条不起眼的背街小巷,因为在修真观后面,所以叫观后街。街里,伫立着鳞次栉比的老旧砖瓦房,早些年,这里家家户户都用马桶。

  如今,一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涌入乌镇,很多人呼吁,要镇、景同步。自去年11月起,政府对观后街进行改造。

  环境变了,街里人的生活方式也变了,“马桶时代”日渐式微,倒粪工即将成为那个时代最后的痕迹。

  陆金根,68岁,是目前乌镇仅存的两名倒粪工之一。49年来,他只干了一件工作——倒粪。

  虽然这份职业几近“暮色”,但他却迎着晨光,最先“感知”到了这条街的点滴变化。

  跟着陆师傅倒马桶

  环卫所位于十三房头,一个从未听过的地名,幸而碰到一位早起的老人,他说,陆师傅家就在和观后街一街之隔的宝塔寺,等等他,他马上要起床了。

  大约凌晨4点30分,透过他家的旧式玻璃窗,一盏白炽灯亮了,没两分钟,“吱嘎”一声,陆师傅从屋里走出,行色匆匆。

  靠着沿路昏暗的路灯光线,只见陆师傅穿着一件缝着4个大袋、过时的蓝色布衫,一条灰色的裤子,或许是穿久的缘故,膝盖处出现了几道毛边的缝隙,一双解放鞋,沾满尘土,就是这样一身“打扮”,成了最映衬老街的形象。

  行近5分钟,在一扇生了锈的铁门前停下,陆师傅从裤兜里掏出钥匙,打开铁门,一片漆黑,看不出个什么“名堂”。“你脚下这块地上,类似窨井盖的就是粪窖,共有14个,每个可以装500担粪,而且都是打通的。”陆师傅一边比划着,一边走到廊檐下,拉出倒粪车,便径直离开。

  倒粪车很简易,木制,长方形,车板上置一个立方体粪桶,一个水桶,水桶里装满清水,一个瓢,一把竹筅,便是全部装备。

  夜色下,影子里,伴着狗吠声、猫叫声,仿佛并不孤独。他憨笑着说,都已经习惯了。

  陆师傅很清楚居民家马桶的位置,也了解哪些人家需要倒马桶。走到观后街,他撩起袖子就干活了。此时,记者下意识地往后站了站,屏住了呼吸,可是,短暂的喘息,依然能闻到那一股令人避之不及的味道。

  只见他掀开马桶盖,拎起马桶,将粪、尿倒入粪桶,拿起瓢,快速地舀两瓢水,水溅到了衣袖上,他并不在意,换竹筅,“唰唰唰”地刷洗马桶,就这样,重复两遍,把马桶放回原处,才算了事。

  “不戴口罩吗?”“不戴袖套吗?”陆师傅摇摇头,他觉得,马桶是贴近人们生活的用品,戴这些东西显得“生分”。

  走一段,停一下,在灰白的天色下,百姓家门口的马桶变得清晰而干净。

  “马桶时代”里的观后街

  每天10多个马桶,1个半小时的时长,每月900元的薪水,是陆师傅退休后的工作现状,然而,曾经一切是成反比的。“老底子,条件差,没听过抽水马桶,更别提用了。”陆师傅感概万千。

  没读过什么书,又要挣钱糊口,19岁时,陆师傅进了乌镇环卫所,当了一名倒粪工,他每天起早摸黑,干着人家“嫌弃”但又需要的活儿。

  陆师傅还记得,起初,环卫所里有50多个倒粪工,单管观后街这一片的就有3人,每天凌晨3点就得起床干活,收50多担粪,差不多到上午10点方能完工,月薪25元,做了几年,涨到32元。再后来的数字,他记不得了。

  难挨的日子总是比较深刻。观后街的八九十户民宅,尽管是独门独户,可大多是小门小户。陆师傅坦言,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常常挤着六七口人,因此,一户人家一天要倒一次马桶。

  另外,当年的倒粪工不像现在,没有手拉车,粪是靠肩膀挑的,船来运的,陆师傅细数了下,共有14艘船。

  船停的位置在观后街后面的河里,每每装满,就要步行至船边,装载。

  “排水不畅,只要下雨,路面就积水得厉害,走在水里,根本注意不到脚下有什么,常有磕绊。若是遇上有风,肩上的粪不轻,行路真叫一个吃力。”陆师傅嚼着那段“光荣岁月”,无可奈何,他说,刮风下雨可不是最困难的,冬天下雪结冰才犯愁,结了冰的路面,好比打了蜡一样,非常滑溜,一不小心,就会摔跤。

  “熬”过了石板路,迎来了水泥路,相比从前,倒粪的条件大有改善,不过,水泥没有石板结实,走得人多了,裂缝多了,坑洼也多了。除此之外,自来水普及那会儿,“心急”的街里人自己动手,安了水管,没有考虑过多路面外观,开凿处或拱起,或破损。

  或许是倒马桶“练就”的记性,不止对路记忆犹新,对观后街的房屋状况也了如指掌,陆师傅长叹一口气,住的时间长了,虽然修修补补无数次,但大多老房子仍然不堪“重负”,木板蚀掉,窗户破碎,瓦片裂损。

  正因房子不是宜居之所,近年来,观后街里的有些老人陆续跟着子女离开,他们住的房子空了下来,街里冷清了许多。“反正‘便宜’了我,少倒很多马桶哩。”陆师傅开玩笑似地称道,顿了一会儿,他长叹了口气,“还是希望他们能回来。”

  改造后的大“变脸”

  言语间,观后街的路灯熄灭了,大致6点,第一缕阳光照进观后街,一切变得清晰、明朗。此时,陆师傅把粪车摆在街里的公共厕所门前:“一小时后,再来取。”

  陆师傅介绍,若是由他们来倒粪,老百姓每季度要出6元钱,一些力气尚足的人,就能省则省了,他们就提到公厕倒。

  放下车,陆师傅赶忙回家,洗脸、刷牙、吃早饭……开始了他“正儿八经”的一天。

  在可视的广角里,人会忍不住想要好好看看。街道里,铺设的是花岗岩石板,细致、平坦,是小市民生活的“腔调”;陆师傅家门前,是一个小广场,对角处造了两个小花坛,花坛边,摆置了两张四方桌和几把椅子,无聊时,应该是个“灵市面”的好地方;往观后街里头走,是一片清澈的水域,一座古桥静卧,河边仿古的清水平台衬托,一幅镇中景样的画卷……眼前的观后街,早不是陆师傅口中的模样。

  观后街的变化始于2013年11月份,为改善镇区功能布局和人居环境,乌镇镇党委、政府在采集民意,计划告知后,投资300多万元,实施改造计划,到今年4月,完成一期改造,不但使得观后街旧貌换新颜,更为每家每户埋设了污水管网,让老街居民有条件在老房里建一个现代化厕所,慢慢告别“马桶时代”。

  听闻观后街不一样了,原先离开的老人逐渐出现了“回流”,挨家对门的对话声重新飘过耳畔,熟悉、温暖。

  一期抓硬件,二期抓软件,现今观后街的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投入400多万元,建造溢水坝、房屋立面改造、整理弱电线路等等,预计12月份可总体完成。

  感受着观后街的“蜕变”,陆师傅深知,不久的将来,他就能彻底“歇息”了,不过他依然欣慰地说:“倒马桶的活儿,年轻人干不了,年长人干不动。相信,等我站完最后一班岗,观后街里就真的没有马桶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乌镇 师傅 观后 后街 倒粪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