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水云田间话“五泾”

2014年09月19日 09:04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实习生 朱秀华 记者 程新星文/摄

  娜儿桥

 

  无量桥港、沈店桥港、日晖桥港在村中交汇,由上至下,好似有五条河流汇聚于此一般。这大概就是河山镇五泾村的由来。

 

  徒步行走在五泾村,迎面吹来阵阵秋风,混合着香樟树的屡屡清香,夹杂着鸟儿的声声啼鸣,闭上双眼,做几个深呼吸,积攒了一周的疲累瞬间烟消云散。

 

  水稻吐出了青草色的稻穗,略带一点儿微黄。低头看绿草摇曳,仰头观云卷云舒,走一走田埂,折一片桑叶,一切的一切犹如时光倒退,回到了小时候的光景。

 

  五泾村就是有这样一种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走进她,靠近她,然后用心去品味。

 

  玄妙的“九埂十三池”

 

  塘里养鱼,地上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五泾村俞家湾的桑基鱼塘,凭借这样一个绿色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滋养了一方百姓。

 

  据村党总支书记陈荣法介绍,桑基鱼塘历史悠久,开挖时间可以追溯到南宋。原来的鱼塘比现在多,但是没这么大。“桑基鱼塘”是学名,近几年才开始这么叫,以前都称作“九埂十三池”。

 

  “桑基鱼塘的占地面积大约有10万平方米,桑地和鱼塘的面积比例是6:4。以前一共13个鱼塘,现在完整保留下来的大概是9个。”陈荣法说,“上世纪70年代,口粮不够吃,就填掉了一个大鱼塘,变成了农田。2010年,村里实行土地平整,又一个小鱼塘被填了。”

 

  没有亲眼所见,心里总是犯着嘀咕。于是,记者决定去这神奇的“九埂十三池”看一看。

 

  刚来到俞家湾,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小路阡陌,绿树环绕,百鸟争鸣,浓浓的自然气息在四周弥漫开来,给人一种宁静而致远的奇妙感受。

 

  正是凭借着桑基鱼塘这一古代农业循环系统,多年来,俞家湾隐匿在繁华背后,宛如一个世外桃源。村民种桑养蚕、缫丝织衣,自给自足,生活古朴而恬静,惬意而舒适。“这就是桑基鱼塘。”顺着陈荣法所指的地方望去,透过茂密的桑枝,隐隐约约可看到一池塘水泛着微波。穿过桑地,站在岸边,一泻而下的阳光将远处的水面染成金色,成片成片的绿藻、游来游去的鱼儿,无不充满了生气。

 

  村民周联新告诉记者,常常有不知名的鸟儿在鱼塘上空盘旋,多的时候估计有上千只,种类也很多。白的、黑的、花的,飞来飞去,有些还会调皮地“翻跟头”,好像故意在做表演,很有看头。“放假的时候,女儿女婿带着小外孙就爱往乡下跑,这里环境好,空气好,什么都好。”周联新在桑基鱼塘边住了40余年,对这里的花花草草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看一看过去的五泾村

 

  如果说桑基鱼塘是五泾村看得见的瑰宝,那么历史传说就是五泾村听得见的财富。

 

  周进华,80岁,土生土长的“老五泾”,关于村里的事情,他如数家珍,称得上是一本“活村志”。“很久以前,五泾村是千年古镇,水乡码头,经济很发达。”听着老周声情并茂的讲述,上至宋代,下至明清,五泾的“前世今生”在脑海里一一呈现。

 

  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两侧商铺鳞比栉次,走路声、吆喝声、谈笑声,声声入耳。

 

  码头排列着数十条大小不一的船只,有的专门载人,有的专门装货。有人来有人走,父母含泪送别即将远行的儿子,妻子翘首以盼即将归来的丈夫……

 

  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变了,街道变了,人也变了。时至今日,五泾只是一个平淡安逸的村子,虽不如昔日繁华,却也富足康乐。

 

  五泾村有一个小组,唤作“谈家坟组”,组名的来历与一名痴情的大家闺秀——谈小姐有关。

 

  相传,谈小姐家是开客栈的。有一年,一位年轻人要进京赶考,经过此地,便在谈小姐家的客栈留宿了几日。没成想,就这短短几天时间,谈小姐与这位年轻人的感情迅速升温,还私定终身。两人约定,等年轻人他日高中后,就来迎娶谈小姐,以3年为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已过去3个寒暑,可是年轻人却未能如约而至,街坊邻里开始议论纷纷,取笑谈小姐。承受不住舆论的压力,谈小姐自杀身亡。没过多久,年轻人以状元的身份前来赴约,却得知谈小姐已香消玉殒。

 

  谈小姐是家里的独苗,她死后,谈家后继无人,便没落了。从此,只留下一个“谈家坟”。

 

  传说只是传说,听过作罢。谈家坟组的西谈家坟遗址,于2010年9月被列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坟墓是看不到了,甚至到底有没有,村民也不清楚,倒是郁郁葱葱的桑树长得甚好。

 

  遗址之所以成为遗址,与谈小姐无关,只是为了保护良渚文化。老周说,这里曾经出土过石头磨成的工具,属于新石器时代,还有陶片、玉器等。

 

  古桥老屋见证历史变迁

 

  听完了故事,不妨再去看看历史的见证者。

 

  永安桥、娜儿桥和永隆桥是村里保存最完整的3座古桥,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陈荣法说,永安桥是河山镇唯一一座圆洞桥,桥身净高约3.50米,全宽约1.60米。由于常年无人问津,永安桥已被密密麻麻的绿植覆盖,很难走近细瞧。但是,透过缝隙,还是可以一睹老桥的风采。

 

  圆孔呈现出三分之二个圆形形状,东西走向横跨于小河之上。桥是百年老桥,却披上了“新衣”——一层薄薄的水泥“外套”,部分有脱落,明显是后期修补的。从陈荣法的口中,记者得知,早些年东桥堍建厂,厂家认为此桥早已无人行走,便动起了拆桥的念头,且未经村民许可就要付诸行动了。

 

  附近村民见状,及时阻止。他们认为拆桥会破坏风水,并要求厂家把桥修补好。永安桥这才得以保留下来。

 

  娜儿桥位于西浜组,位置比较偏远,自桐德公路河山段通车以来,就基本没人走了。除非有村民想要抄个近路去地里干活,偶尔还会走一走。走的人少,对老桥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她就这么安静地卧在那里,被微风轻抚,受雨水洗礼,时光荏苒,在她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谈家坟组的永隆桥,是3座桥中唯一还在肩负重任的古桥。北桥堍是三五人家,南桥堍是几亩桑地,农忙时节,永隆桥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走累了,找个歇脚地,休息之余,欣赏一下老屋的韵味。3个门面,两户人家,斑驳的墙体,陈旧的木门,竹匾、钉耙、背篓,好久不见。

 

  门牌号为“33号”的房子,是村民陆掌根的家。“前面这一间是后来盖的,也就20多年,后面的房子已经上百年了,全都是木头楼板。”老张说,这是俞家湾仅存的老屋。

 

  北斜组村民倪文林家的祖屋,也是难得一见的老古董。同样3个门面,但为一家所有。棕色的木门镂空雕刻着花纹,纹路清晰,刀工精细。只可惜大门紧闭,看不到里面的样子。但是只凭外表也不难判断,老底子的大户人家才会如此气派。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编辑: 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