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太师桥与分水墩

2014年06月23日 09:00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清道光年间拍摄的分水墩
 

  乌镇北栅太师桥是苏浙两省的交界处,桥北江苏桥南浙江,建于何年已无考,明正德十四年(1519)改建,清代多次重建和兴修。一九五五年,这座单孔石拱桥因圮而拆除,西移约两百米重建为石墩木桥,后又改建为单孔钢梁桥。

 

  这座太师桥很有意思,说它很有意思是因为这桥名历来有多种叫法,比如大师桥、佗师桥、太史桥、秦太师桥等等。按乌镇民间的说法,太师桥与奸相秦桧有关。秦桧的妻子王氏据说就是乌镇北栅人,茅盾在《故乡杂忆》中称:“王氏是乌镇土著”,依据是乌镇北栅有地名王大坟,抗战前古木参天,墓堆甚高,墓域雄阔,传说那就是王氏祖坟。另外,清乾隆《乌青镇志》(董世宁纂)载:“秦申王桧园在众善巷,今计家湾。”《宋史·秦桧传》载:秦桧死后谥“申王”,也就是说秦桧确在乌镇计家湾(南栅红星桥北)建有庄园——秦申王桧园。但王氏是否乌镇土著,查正史野史均无载,姑妄记之。

 

  明清时期不少诗人在太师桥下留下诗作,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清乾隆年间举人陆世埰的《双溪棹歌》:

 

  太师桥下棹归航,片片银鱼雪满筐。

 

  不及澜溪霜后蟹,桃花醋捣紫芽僵。

 

  银鱼是太湖特产,素有盛名,而苏浙交界处的太师桥下也有银鱼。桐乡作家钟桂松先生在《诗里乌镇》一文中写道:“据说太湖银鱼往南游过南浔,一直游到乌镇北栅的太师桥为止,再也不往南边游了,所以,捕银鱼到太师桥即可。”在诗人陆世埰眼中,这种鲜美白嫩的银鱼却不如乌镇本地产的湖蟹。“澜溪”是乌镇北栅郊外的一条河,沿澜溪塘落北,迤东有一水相隔,河之北地属嘉兴郊区。

 

  太师桥之东就是分水墩,地处车溪、澜溪和横泾港三水之汇,又是两省三府(苏州、湖州、嘉兴)的分界处,所以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土墩始于何年,文史无考。据载:“宋盛时,水口设有罗星”,指示航行。明万历初年(1573),同知罗斗在墩上造阁,供文昌君像,于万历九年(1582)六月竣工。李乐《新建分水墩记》:“镇北分坌之崎,有孤屿屹立中流,水至此而萦回旋绕焉,名曰分水,其意深远矣。”以后同知全廷训、于琨、宪副徐汝泽都倡捐修葺。

 

  万历年间,唐叔韶、郑明徵所定的“乌青八景”中,“砥柱危洲”指的即是分水墩。严辰祖父严宝传有诗《分水墩晚眺》。另一位乾隆年间的诗人孔继瑛也有一首《过分水墩舟中赠外》:

 

  滔滔此去水无停,小艇相将溯远汀。

 

  九派合流逢砥柱,一墩分界是罗星。

 

  危桥西望渔帆集,杰阁东临鸟道经。

 

  何日孝廉船过此,我来先折柳条青。

 

  孔继瑛是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沈启震的母亲,沈启震字位东,号青斋,乌镇人,历官山东运河道。乾隆五十二年(1787),沈启震父亲沈廷光逝世,沈启震回乌镇服阕。为培育人才,沈启震捐银两千五百两,会同严辰曾祖严大烈(捐银五百两)等乡绅踊跃捐助,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创建分水书院,这是乌镇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沈启震还为书院三元阁题联:“天锡名山储二酉;人登杰阁兆三元。”

 

  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墩及分水书院均毁于战火。

 

  民国八年(1919),光绪甲午科举人徐棠(字冠南)倡修寿圣塔之余,重建分水墩,在里人卢学溥、沈耆洛、徐晴梅等人的力助之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于民国十三年(1924)终于修筑完成。

 

  从留存下来的老照片看,分水墩上下三层,底层与二层大小高低基本等同,六角形的楼阁,镶嵌着五色玻璃窗,最上面的第三层来了一个较大的收缩。

 

  抗战时,分水墩又遭毁折,日渐坍圮,建国后拆除,今已无迹。

 

  对于老一辈乌镇人来说,分水墩不仅是水上航标,更是乌青两镇的标志性建筑。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乐忆英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