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怀念夫子鲍月景先生

2014年06月23日 09:00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夫子鲍月景先生一九八〇年逝世,屈指已经三十四年了,然而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萦回在我的脑际,他那和善与世无争的形象永远树立在人们的记忆中。

 

  初次拜访鲍月景先生,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那天,我往尤家埭姑父家作客。吃过中饭,天却下起雨来,我和表兄尤瑞林是事先约好午饭后去星石桥拜访鲍月景先生的,只好冒雨前往。星石桥距尤家埭很近,同属一个大队,表兄早就认识鲍老,鲍老还替他做过介绍(对象)。

 

  鲍老先生身材魁梧,红光满面,三绺白须飘然胸前,端正的国字脸,整洁的中式衣衫,俨然一个老画家老学者的气度,虽年已耄耋,但看来只六十岁上下(此前我曾多次在崇福春风头的“老宝记”橱窗中见过他的放大照,慈祥和蔼的老学者形象早已被照相馆看中而作橱窗广告)。

 

  星石桥张家是大户人家,门前有个池塘,画室就坐南朝北建造在池塘上,朝北面向池塘的是一排玻璃堂窗,朝南进入画室的是靠边的小门。画室布置得整洁大方,中间摆放着画桌,旁边放着一只八仙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和古玩摆件;朝西的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其中一幅画是老少年和向日葵,我还记得款识中有“石尘补葵”的字样。还有一幅《福严寺》,鲍老说这是石门一位名叫吴稚龙的青年画的。整个画室充满着书香味,我们对老先生非常恭敬,但也不免有点拘束。

 

  再次拜访鲍老夫子,是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正月初九)下午,到达他家时,他正好陪一位安徽籍的画家到赤沙浜张伯英先生家去了。他的家人一面叫我稍等一会,一面到赤沙浜去叫他。因为赤沙浜就在星石桥后面,鲍先生片刻便到,我快步以迎,老先生亲倒茶水,很是热情。

 

  三月六日下午,又拜访了鲍老。他正在画室,我拿出了题为《蝉》的习作叫他指点,他说是要慢慢来,不要急于事功。我还出示了我作的几首诗,他看后说:“作诗要有韵律,有平仄声,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并写了一张平仄韵律给我,还说,“只有诗、书、画皆精,才算得上真正的画家。”临走老夫子又拿出一部《点石斋画稿》和两册《历代书画大观》赠我。

 

  五月十九日,因下雨不出工(生产队放假),午后又去了星石桥,我将《春雨田家时》等二首诗赠先生,他戴上眼镜,仔细看了好一会说:“果然不错,平仄声也符合规律。”

 

  六月二日清晨,小队公出,肩挑蚕茧往星石桥茧站出售,又顺便拜访了先生。先生正在吃早餐,餐毕,他便领我到水阁上的画室中。他正在画二幅扇面,《宝钗扑蝶》已经完成,《黛玉弹琴》正在敷色。我顿时大喜:“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啊!”他边作画边指导,那熟练的技巧使我万分羡慕,暗暗记在心里。当我要告辞的时候,他拉住我,一定要留我吃饭。

 

  到了八月底,文化大革命波及农村,我家九月二日上午被封门,光走人,任何东西不准带,连刚烧好的饭菜也是苦苦哀告着才被允许带出来。随后是被抄家,遭红卫兵的打、砸、抢……

 

  直到十二月十六日,我才去星石桥看先生,惭愧地告诉他:“您以前送我的画册,已被造反派抄走了,我在这里被逼得无法生活下去,想到新疆去找工作。”他也不表示意见,只说那边生活很苦,而且家庭也不会允许你去。他感叹地说,可惜是以后无人继承衣钵了,接着又给了我十册画集:《古今百美图》六册,《芥子园画传》四册。这时他还未受到“文革”的冲击,我们谈及了传统书画的命运,他感到很失望,认为再也没有恢复地位的时候了。

 

  “文革”结束后的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我在高桥供销社做装潢广告,由王健民(县人大代表)陪我到县宣传部会见陈梓祥和吴珊两部长,经二位部长同意,正式去先生处入室学习。

 

  月景先生在艺术上奋斗了一生,在生活上却是清贫了一生,他为人谦恭随和,生活朴素,衣着整洁。我入室之时,先生已九十高龄,他每天早起,在集市上吃一碗面,喝一壶早茶,中午和夜晚,随同家人粗茶淡饭。他家东边有一家药店,药店老板和他很投机,一有空闲,先生便去药店聊天。他长期居住小镇,和农民交往,全然没有一点艺术家的架子。“文革”时期,他饱受了莫须有的罪名,烧毁了几十年积存下来的画稿,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先生淡泊名利为人所共知,早在建国初期,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曾力邀先生到美院任教,开设人物仕女画科。喜欢清闲自在的月景先生不愿去车水马龙的大城市,谢绝了潘老的邀请,继续在乡间小镇上过着那朴素而宁静的生活。他曾对我说:“好在那时未去杭州,否则我早已不在人世了。”

 

  一九八〇年二月四日,先生驾鹤西归,桐乡县政府在骑塘公社礼堂召开了追悼大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省文联、嘉兴地区文化局、中共桐乡县委、生前友好王耀亭、高相成、吴珊、张钰昌、吴子元、马传峰、徐楚才等以及家属和学生三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

 

  郑彬、李志云、李渭钫、鲍复兴等挽联曰:

 

  笔墨生涯七十年,素志清贫,赢得画名传四海;

 

  风霜道路九十令,德高望重,堪为后学作师承。

 

  刘雪樵先生敬挽联曰:

 

  书画誉满人间,为国家文化作出贡献;

 

  丹青永垂遗范,痛民族艺术顿失大师。

 

  为纪念鲍月景先生,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在桐乡庆丰路九曲港河西、金仲华故居南侧,我和孙正馨各出资一万元,由文化部门建造了“月景长廊”,中间有月景亭,亭内竖有石碑,铭刻着先生肖像及先生生平传记,浙江省原省委书记李丰平先生题写了“鲍月景纪念亭”,是为先生永久之纪念。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南 谷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