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古今白马塘,盼你清如许

2014年04月18日 08:04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白马塘河一角。

 

  桐乡境内河道水系大多来源于京杭大运河,石门镇的白马塘就是其中之一。

 

  白马塘又名“新泾”,全长12.562公里。她南通运河洪泾桥,略向东北于龙舌嘴处与金牛塘合流,流入乌镇后称作市河,之后一路往北,经澜溪塘流入太湖。

 

  白马塘承载着数百年的文化积淀,也承载着老一辈人难以忘却的集体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她也在默默承受着伤害。

 

  白马塘名字的由来民间和史料各有版本

 

  据传,白马塘本无名,老一辈人说起“白马”之名的由来时,往往会说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被收录到《桐乡县故事卷》。

 

  相传很久以前,这无名塘因直通太湖,塘水很活,因此,鱼儿四季跳跃。每到春暖花开,太湖里的鱼儿都会奔到这无名塘来寻伴结侣、发情传后。所以清明前后,那里的鱼儿特别多。

 

  那时,岸上生活艰难的老百姓,全靠在塘里网些鱼儿,到集市上卖钱度日。

 

  但好景不长,太湖来了一个渔霸,买通了当地县官,在塘里拦了一个鱼簖,把十里水域占为己有,一旦百姓下塘网鱼被他发现,轻则毒打,重则送官,附近百姓无不怨声载道,但也无可奈何。

 

  一天夜里,随着一声巨响,满塘碧水从中间向两岸翻卷起来,一匹高大的白马从塘中央倏地跃起,将鱼簖撞碎……

 

  为了纪念这匹神奇的白马,从此,附近百姓就把这无名塘叫做“白马塘”,还在白马塘上造了两座石拱桥,取名“白马双桥”,并在桥西边建了一座“白马庙”。

 

  这个传说流传极广,但在清光绪《桐乡县志》中则有另一个版本:“白马塘在运河洪济堰北,宋高宗南渡,金兵追迫,见一白马遂乘之,一夜行七百里至御儿乡之石门,方知神庙泥驹,痤之于白马岗,敕祀焉。因名其河为白马塘,详明吕希周白马庙碑记或附为钱武肃王事,殊无所据【旧志参府志】。”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无从查证。记者从桐乡市水利局水志办泛黄的资料中,翻找到了有关白马塘的最早记载。

 

  明正德《桐乡县志》:“新泾,北通河道凡六:李庄港、丘巷港、白马港、无量桥港、油车港、曹家港”。

 

  说起白马塘,不得不提洪泾桥。这座宋代古桥原名洪济桥,相比“白马塘”,它有着更早的记载。

 

  大桥的东堍,清初时建有德水祠,康熙四十六年(1707),祠前建有一个宋贤亭。

 

  据《嘉兴府志》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当地大旱,百姓疏浚运河之水,挖掘到德水祠的岸边,发现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宋朝黄勉斋曾经在这个地方收税,刻规章于石碑之上,百姓就建亭子储藏起来,上面标有“宋贤遗迹”4个大字。

 

  大桥的西堍,则是大名鼎鼎的南巡大营和震东禅院,乾隆十六年(1751)建造的南巡大营成为官舫贾舶停靠之所,这个小地方顿时成为南来北往大小官员心中的朝圣热土,洪泾桥从此远近闻名。

 

  之后,洪泾桥在明成化间(1465-1487)重建。上世纪50年代,因桥身北倾重建,不久又倾重建。直至1972年,白马塘拓宽时,原桥才被拆除,在原址北约30米处新建了水泥大桥,这才改名为洪泾桥。

 

  1972年疏浚拓宽后村民率先尝试机械化生产

 

  “白马塘未拓宽前,仅20多米宽,但河水清澈见底,连河底有几个螺丝都看得清清楚楚。”石门镇白马塘村李庄桥组85岁的孙德奎老人回忆起过去的白马塘,一脸向往。

 

  在孙德奎的记忆中,白马塘拓宽前没有过大规模的疏浚,偶有淤泥致流水不通,也只是附近村民下河,用铁耙耙去淤泥。

 

  1934年的那场大旱,孙德奎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连运河里都没有水,干涸的河床成了一条路,我跟着村里的大人们,沿着白马塘一路走去乌镇玩。”直到1971年秋,嘉兴地区在湖州召开论证会,决定在白马塘与运河石门市河段同时疏浚拓宽,以加大北排和引水流量,使西部来水排泄通畅。这在当时是个大工程,由乌镇、民合、炉头、民兴等13个公社的村民开挖,南自运河口,北至乌镇南栅,与金牛塘汇合,全长12.4公里。

 

  工程于1972年11月5日动工,仅耗时20天,就全部竣工。时任石门长丰村支部委员的孙德奎正是总指挥。

 

  孙德奎说,就是在那一次工程中,白马塘被拓宽至35米。也从那时起,位于白马塘边的李庄桥成了交通要道,不仅卫生诊所、供销社、畜产部都在此设点,这里也成了当时苏杭航运的必经之地。

 

  白马塘拓宽后,当时人少地多的石门公社新民大队(现石门镇白马塘村洪泾桥组)率先走上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道路。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新民大队花了1000元从崇福造船厂购买了白马塘上的第一艘小轮船,今年79岁的洪泾桥组村民陈应山就是这艘小轮船的第一任机手。

 

  陈应山当时正值壮年,在上世纪60年代学习过柴油抽水机的使用,因此,大队购买了小轮船后,他自然成了机手的最佳人选。

 

  通过自学,他和其他2名机手学会了操作。每当公社、大队里有人要外出开会或参观,都由他们负责接送。“那时候可神气呢!小轮船沿河开去,两岸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停下手中的活,羡慕地看上一眼。”陈应山说起当年的情形,眼睛里满是骄傲,“即便是停在岸边,周围也常围满了来看‘稀奇’的老百姓。”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加上国家实行土地承包制,陈应山等机手纷纷要求回家务农,小轮船也没了用武之地。

 

  此后,这艘曾经风光无限的小轮船,就一直停靠在如今张家漾组漾潭口的两棵香樟树下,成了附近孩子们的“大玩具”。直至1985年,因河道造石坝,小轮船才被清理。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水默默承受着伤害

 

  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水在默默承受着伤害。

 

  白马塘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建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白马塘的水质开始变差。

 

  李建勇说,那时候,白马塘里的水用五颜六色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些污染大多来自于上游河山东浜头村的印染厂。

 

  尽管当时附近村都已接通了自来水,但因为水费太贵,村民们大多不舍得用,仍从白马塘内取水,用“明矾”沉淀后使用。

 

  2000年,原长丰村和洪泾桥村合并,成为如今的白马塘村。白马塘也从那时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

 

  首先,上游的印染厂进行污水入网改造。2010年,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塘内淤泥堆积,又对白马塘及塘两岸分别进行了深挖清淤、浜岸硬化工程,同时,两岸绿化,并对河道进行了常年保洁。

 

  今年,在全市“五水共治”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大氛围下,石门镇农经部门已经对白马塘两岸进行了排摸,接下去,会将排污口封堵,并将两岸的猪、鸭养殖场拆除清理,对产生工业污染的企业进行污水入网改造。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白马塘不只是一条单纯的航道,附近的村民和来此的游客可以沿河行走,欣赏一路上的花红柳绿……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吴卓尔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