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嫁人时,爷爷对她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嫁人后,面对公公早逝、家中债台高筑,她用坚强乐观和仁爱孝悌缝补家人的缺失

许晓丽:她的肩膀,家的港湾

2014年02月24日 08:37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家是什么?

 

  这个问题,许晓丽抿着嘴想了好久说:“家里人一个不少,你对我好,我对你好。”

 

  或许是早上赶着上班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粥;可能是天若下雨,有人坚持在你包里塞的伞;也许是夏夜,栀子花香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蚊帐内外安心的世界……

 

  许晓丽说,这样唾手可得的幸福,让自己觉得之前一切艰辛都值得,自己一直恪守的“老套”做人道理,从未落伍。

 

  有手有脚,没有过不去的坎

 

  14年前,许晓丽从崇福镇芝村村嫁到石门镇民联村。

 

  临上婚车前,爷爷红着眼,拉着她的手说:“细丫头,成家了,媳妇不好当。咱就记住,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许晓丽懵懂地点了点头。

 

  婚后生活甜蜜。

 

  谁曾想,一年后,公公的一纸肺癌诊断书打乱了这一切。

 

  2001年5月,许晓丽在桐乡一家医院待产时,公公正在嘉兴武警医院准备肿瘤切除手术。

 

  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家添了喜气,也使这个家更忙碌。生产后第5天,许晓丽便挣扎着要求出院。“不行,如果因为钱的问题,这一天的医药费我来出。”相熟的医生“严厉”拒绝。“家里的茧子熟了,我再住院,婆婆两头忙不过来,我得去帮忙。”许晓丽不好意思地说。

 

  虽然做了手术,但不久,49岁的公公还是撒手人寰,留下10多万元债。

 

  看着经历丧子之痛神情呆滞的公公父亲、哭成泪人儿的婆婆和没了主张的丈夫,许晓丽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有手有脚,这钱总会还清的。”

 

  于是,许晓丽抱着4个月大的儿子和丈夫一起到砖瓦厂打工,丈夫做机修工,她管仓库。

 

  直到儿子七八岁时,终于还清了所有欠债。“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许晓丽说,只要做人好,再艰难也会过去。

 

  一家子就该在一个桌上吃饭

 

  37岁的许晓丽,今年是本命年。眼前的她,脸上始终挂着笑,脖子上围着真丝花方巾。一旁的婆婆也围着同款围巾,两人边“斗嘴”边整理蔬菜。“妈,昨天我赚了笔小钱,给你点零花钱啊。”“不要,我有。”“不要?真不要?那我放回去了。”“哎,谁说不要?”

 

  在婆婆姚金娜眼中,婆媳俩相处得像母女。她身上穿的,都是儿媳妇买,有啥好吃的她也是第一个尝。“别人嫌婆婆吃得多,我家晓丽就怕我吃少了。”

 

  许晓丽如此体贴照顾老人,跟她的童年经历有关。“我从小被人送掉,后来养父母也离开了,是跟着‘养爷爷’长大的。结婚前,爷爷就是我的一切。”晓丽并不避讳童年的不幸,她说,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爷爷给了她富足的精神世界,而这也是自己能留给后代的。

 

  丈夫的爷爷原本有3个儿子,但都因病先老人而去。看着老人如此经历,许晓丽的“爷爷情结”很容易就被触动,这也让她下决心,要用爱心温暖这个老人。

 

  一家人在桌上吃饭,老人觉得自己不卫生,让晓丽把菜夹在小碗里,自己拿回房去吃。“不夹,一家人,当然在一起吃。”晓丽夹了一大块肉放在爷爷碗中。

 

  晓丽带爷爷上街剃头。时髦的发型屋老板嫌老人脏,回绝了这单生意。

 

  一气之下,晓丽便在网上淘了工具,自己在家中给老人剃须剃头剪指甲。

 

  晓丽的电脑里有张照片,剃成光头的爷爷坐在藤椅里,没了牙的老人笑得特别灿烂。“那次我一不小心,把爷爷一边的头发剃多了,老人很爽快地说索性剃光头吧,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晓丽说,自从公公去世后,很少见爷爷笑得那么开心了。其实老人的要求很低,就是想让子女多陪陪他。

 

  看到这张照片,婆婆姚金娜有些愧疚地说:“我没教晓丽啥,倒是晓丽教会了我很多。”

 

  有一天,儿子偷偷地问许晓丽:“妈妈,奶奶为什么对太爷爷不太好啊?”晓丽觉得有必要和婆婆好好谈谈了。

 

  由于某种原因,婆婆和爷爷的关系有些疏远,对爷爷的照顾也不太周到。

 

  婆媳俩剥着豆子,话题扯到这上面。

 

  “妈,咱对爷爷好点。”晓丽一如往常地和婆婆开玩笑,“您孙子可看着学着呢,说等您老了,我们也这样对您。”婆婆听着这番话沉默了。

 

  后来,爷爷病倒了。婆婆搬到了爷爷的住处,每天三餐饭端到床前。为了防止老人长褥疮,婆婆每天两次给老人擦身。老人大小便失禁,婆婆也不嫌脏,默默收拾干净。

 

  去年,爷爷安静地走了。临走前,老人说,虽然几个儿子都比他早走,但他这辈子过得很有福气了。

 

  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教

 

  长嫂如母,并不只存在小说、电视中。

 

  阿伟是晓丽丈夫的堂弟。爸爸去世后,在阿伟的世界里,妈妈和阿嫂是最好的。

 

  放学回家,妈妈不在家,他就直接跑去堂嫂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一阵比一阵香。过年过节,堂嫂总会唤自己过去,看看新衣服是否合身。

 

  如今,阿伟已经成家了,也有了不错的工作,但在他心里,堂嫂晓丽仍是最亲的人。

 

  现在,晓丽还有一桩心事,就是阿伟弟弟的婚姻大事。

 

  “这小子一直在外面打工,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这两天,晓丽张罗着给阿伟弟弟介绍姑娘。

 

  “心定了,就早点回家。”晓丽说,人齐了才叫家。

 

  虽然辈份小,但在众亲戚眼中,晓丽的威信最高,即便偶尔会让亲戚“下不了台”。

 

  一次喝喜酒,晓丽和一个亲戚在桌前嗑瓜子,聊得很开心。

 

  突然,亲戚扯着她袖子说:“走,我们换一桌。”

 

  晓丽抬头,看到同村一个有些邋遢的婆婆刚落座,大致明白了原因。

 

  “不换。你以后不老了?等你老了,别人看见你跑,你乐意?”晓丽有些恼了。

 

  起身的亲戚又坐了下来。

 

  晓丽如同一根线,串起了一个面临分崩离析的家。

 

  不过,让她名声外扬的还是在村民中的口碑。

 

  村里有个吕阿婆,儿子去世后,性格变得有些乖戾,整天蓬头垢面,谁也不愿接近她。

 

  晓丽不这样想,她烧了好菜端一份过去,偶尔还给老人买件新衣服,帮着梳洗。

 

  这天,别人送了晓丽几箱黄桃。她将桃子分装在一个个小袋里,准备分给邻居吃。

 

  儿子跑过来拎起一大袋就往外跑。“干嘛呢?”“给吕婆婆送去。”

 

  看着儿子欢蹦而去的背影,晓丽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成就感了。

 

  在儿子眼中,妈妈是他的骄傲!“妈妈说,做人做到最后就是人品和责任。”“妈妈告诉我,人要懂得感恩,人家不对你好,是情理;对你好,那是情份。”

 

  言传身教,比任何教育箴言和育儿读本都来得实用。

 

  “原来觉得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现在回头看看,其实每一步都在上台阶。”晓丽说,自己只有初中学历,但她知道不放弃那些最朴素的做人道理,日子怎么过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记者手记

 

  家风的力量

 

  做完采访,许晓丽提出和婆婆在门口合个影,并提议把春联照进去。照片中,两人的幸福笑容,分明就是春联中“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的真实写照。

 

  “家和万事兴。”在许晓丽云淡风轻的娓娓叙述中,我们读到了最平实的感动,最踏实的幸福。

 

  经营好一个家,其实无关学历高低,无关金钱多寡。很多时候,质朴家风的传承显得更为重要。

 

  坚强乐观、欠债还钱、崇尚孝道、关爱身边人……许晓丽坚守的道理,其实我们都懂,老祖宗本就是这样一辈辈传下来的。关键是,这最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许晓丽正身体力行地传给儿子。

 

  当时,只有初中学历的许晓丽被盛邀到现在所在公司工作,老板第一天就把单位的公章交到她手里,甚至让她自己喊工资。单位很多大学生很不服气,凭什么?

 

  “人品和责任。”台湾老板说,认真生活认真做人的人,到哪都错不了。

 

  从这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身上,或许我们真的可以领悟很多很多。

 

  仁爱孝悌、勤俭节约、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助人为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从普通农妇许晓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传承,让人感怀至深。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新闻故事》专栏,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感人故事。如果读者有这方面的线索,欢迎拨打本报热线“796110”及时告诉我们。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沈怡华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