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相比东栅的厚重,这里略显单薄相对西栅的秀美,这里略显粗糙然而,这里却有原生态里的旧时光

再识乌镇北栅

2014年02月21日 09:02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北栅一角
 

 

耀德楼

 

 

官人桥
 

  乌镇,有东栅、南栅、西栅和北栅,与其他三个栅头一“较量”,北栅明显落下了一大截,陈旧冷清,鲜有人光顾。

 

  不过,这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却拥有着老乌镇原生态的无限风情。

 

  破檐残瓦间、古朴弄堂里,东方式的静谧和忧伤,不断交错,弥漫着整个北栅。

 

  乌镇北栅头,有天无日头

 

  在北栅,方圆百里,传说着一句无人不晓的谚语――乌镇北栅头,有天无日头。

 

  暂时不究其深意,但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一句具有贬义味的谚语,仿佛诉说着北栅落魄的前尘往事。

 

  谈到谚语的来历,不得不提的是北栅的地理位置,其处于两省、六县(今从嘉靖十七年《请分立县治疏》的记载)交割之地。而乌镇立镇之初,便由两府两县分别管理,故而地方官员之间互相推脱之事时有发生。

 

  更甚者,在当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青镇追捕盗匪,只要盗匪逃入乌镇地界,青镇便停止公务,反之,亦是放任不管。

 

  正因世风日下,民间才流传出这句谚语。其实,何为“日头”,指的就是当时“王法”,意为那时的北栅,乃目无王法之地,地方黑暗,治安复杂且差,“王法”不起作用,百姓生活在暗无天日中,十分苦闷。

 

  正所谓乱世出清官。乌镇乡贤李乐,字彦和,号临川,青镇北栅人,为官之时,廉洁勤政,爱民如子,造福百姓,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爱民如子的李乐,总能激起人的探寻欲望。相传李乐的宅第位于现河东茅桥附近,可惜,茅桥已荡然无存,河东亦无从谈起,李乐先生的故居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今人能按照记载进行复原,倒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官人桥边论泾渭

 

  来到隆源路,穿过兴隆桥,在桥左侧,有一座残破的石拱桥横跨河面。

 

  走近一看,桥体一侧的石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凹凸不平,另一侧,更“育”出了草和树,桥面两侧扶栏歪歪斜斜,不复完整。更有一方石块静静躺在石阶上,好像在等待时间将它遗忘。

 

  这座古老的石桥,历经上百年风雨洗礼,虽然褪去了原有的色彩,但却唤醒了人的记忆。

 

  查询史料得知,石桥美其名曰“官人桥”,顾名思义,古代,该桥仅是当官人的“专利”。那么,百姓如何过河?“绕道而行。”一位当地老人说。

 

  刚刚还在为旧时官民不等而鸣不平,转眼,就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景点――两府衙门。

 

  四周木栅栏围起,门前一根铁链紧锁,好似与世隔绝,庄严而神圣。牌匾上镶刻着“耀德”二字,似乎诉说着一段公正严明的历史。

 

  所幸,透过木栅栏的缝隙,足以看到内中全景。石板铺设的白场上,雪后化水,湿漉漉的路面夹杂着青草,显得尤为光亮,若能撑着伞,漫步进去,别有一番意趣。“一桩府衙立中央,一钟一鼓站两旁。”该地原属于乌镇和青镇的交接点,青镇要审犯人就敲钟,乌镇的则打鼓,办案泾渭分明。

 

  这里才是先生笔下的林家铺子

 

  还记得茅盾先生笔下的《林家铺子》吗?林先生一家用以维系生计的洋货铺,因战争而逐渐走向衰败。

 

  艺术来源于生活,书里的结局在现实中,曾如出一辙般地上演过。

 

  横穿兴隆桥,在桥右侧,隔河相对,几幢两层老宅临水而立,紧紧相连。

 

  细看,墙壁灰黑斑驳,屋瓦凌乱破裂,窗户偶有残破,廊前衣服乱挂,空地垃圾乱堆……可谓一派萧条。

 

  这便是林家铺子原址。面对此情此景,人们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百年之前,这里人来人往、商贾云集,一派热闹景象。只有当地百姓,能准确地指出这个厢房是供主人喝茶用的,那个用于盛米,那个用作囤积百货……

 

  踏足林家铺子,思绪随之飘飞。“这是外国的香皂,要不要来一块?价格好着呢!”“王小姐,您要的花露水到了!”“林老板,给我一瓶洋酒。”

 

  ……

 

  吴侬软语,言犹在耳,仿佛繁华依旧,战争从未发生。

 

  严家老宅与《光绪桐乡县志》

 

  兴隆桥向东一直走,便来到卖鱼桥。闻其名,猜测这里曾是河鲜销售的集散地。踏上简朴的桥面,走过卖鱼桥向北,进入寂静铺就的窄巷,沿途并无赏心悦目的风景,除了破旧老房,别无其他。

 

  而当到达马道弄19号,一座古朴的阁楼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扇大铁门挂着一把U型锁,牢牢紧闭。

 

  铁门外,一把扫帚孤独地“缩”在角落。或许主人早上扫雪,忘了领回家。

 

  抬头看去,屋檐下连绵的雨滴,丝丝如弦,串串似曲。木窗上,古旧的玻璃有好几条裂缝,还有几块缺失了玻璃,用透明胶带、泡沫和纸板将就着遮挡。

 

  伴随着窗户在风中“吱呀吱呀”地摇曳,让人恍觉时空交错,在暗褐色的古朴木阁楼、镂空云纹的方格木栏背后,无声地回放着尘封往事。

 

  据史料记载,这曾是严辰的家。

 

  晚清时期的乌镇,严辰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生于清道光年,卒于光绪年,历经清末的四代帝皇。

 

  严家是在明代从桐庐迁居杭州,后又迁至青镇(今乌镇),居住在东栅。迁镇始祖严忆椿,初到乌镇以贩布创业起家,后又经营典当。到严辰曾祖父严大烈时,分家于北栅河东马道弄。

 

  严辰兄妹共7人,严辰排行老二。

 

  严辰3岁时,其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六岁入陆定圃私塾读书。严辰的才华在他少年时就已显现。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严辰前往云南看望父亲,途经贵州时,湖州族人小如(燮斌)建议严辰纳盐寄籍在贵州参加乡试,终于收到泥金捷报,得中第十四名举人。后来严辰曾有“同族无端聚异乡,借根桂窟发芬芳。”的感怀。咸丰九年(1859)考取二甲进士,朝考一等第一名,钦点翰林庶吉士,历充武英殿协修、国史馆协修。

 

  晚年的严辰还整整花费十年功夫编纂《光绪桐乡县志》,清代学者俞曲园为《光绪桐乡县志》题写书名,并赞“体大而义精,文详而事核”。他一生还著有《墨花吟馆诗抄》、《感旧怀人集》、《病儿续抄》、《沾沾集》、《同怀忠孝集》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自己十余年的编纂生涯,他把编纂地方志的体会写成《墨花吟馆辑图志》,远送日本、朝鲜,请两国的文人学者予以绘图和点评。

 

  此外,中、日、朝三国学者唱和的诗文,后来辑成《海外墨缘》一书,成就清末三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墨花吟馆犹如今天的水墨乌镇飘香海外。

 

  一段佳话结束一段旅程。在回程路上,细细回想,才发现北栅乍眼一看,并不起眼,可真要置身其中,细细品味起来,确有一股底蕴扑面而来。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程新星 孙怡 通讯员 章建明/文 程新星/摄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