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回乡机会
开始独立经营
舅舅在市区摆了3个摊位,烧饼生意相当红火。徐凯常常在几个摊位之间奔波,有时候早上在石门路,晚上就到影剧院旁边。“那时候烧饼店还少,往往一个摊位一早上就能卖掉三四百根油条。”徐凯回忆道。
为了让赶早的人能吃上松脆的油条,他们几个人要半夜爬起来做准备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六七点。回到出租房的第一件事,徐凯就是倒头就睡。“太困了,一天下来吃不消。”
到了2000年,生意越做越大的舅舅决定回乡发展,临走前问徐凯要不要一起回老家。
面对选择,徐凯犹豫了,一边是已经有起色的烧饼摊,一边是自己熟悉的家乡……和4年前一心只想往外闯不同,这次天平倾向到了桐乡,“到了老家进工厂还得从头学起,而我已经掌握了一门手艺,并且能靠它养活自己,为什么不继续坚持呢?”
徐凯决定另开新店,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没有了他人的协助,徐凯坦言自己底气不足,顾客少时还能慢慢做,一旦顾客盈门,就会不自觉地紧张,做起烧饼来手也会哆嗦。“一紧张就乱了套,往往不是这个烧饼小了就是那个烧饼厚了!”徐凯挠挠头说,好在桐乡顾客很宽容,直夸他的烧饼好吃!
那时候,桐乡还没有专门销售烧饼的烤炉,徐凯坐了六七个小时的汽车,从老家人工搬运。别人过年回家,带来的是满满的年货,徐凯带来的是更大件的烤炉。
再次被劝回乡
一个念头打消
忙不过来了,徐凯就把老爸从老家请来给自己当帮手。老爸不会做烧饼,徐凯充当起“师傅”免费教学,“可能是底子有烧饼基因吧,父亲上手很快。”
妇保院、九曲小区、凤鸣路……都曾留下徐凯和父亲的身影。2005年,徐凯选择将烧饼店开到市区李家浜路上,理由是附近有学校,客源固定。
上下学绝对是高峰时间,学生和家长常会来这里买个烧饼加油条当早餐。“忙时一天卖四五百个烧饼不是问题。”徐凯说。
烧饼生意逐渐步入正轨,2009年,舅舅打电话给徐凯,说老家生意不错,希望他能回去帮忙。9年后,再次面对选择时,徐凯没有了犹豫,直接选择留在桐乡。这个理由也源于一件让他感动至今的事。
2005年,因租的店面要拆迁,徐凯急着找寻新店面,最终将目标定在了毛家浜路。上下两间,一层店面,二层当作房间,虽说1000元一个月的房租比其他地段贵,但徐凯毅然签下了合同。令他没想到的是,贴心的房东还为他装好了防盗窗,“房东说,你们来打拼的也不容易,看你们东西多,怕丢就做了防盗窗。”要知道,那时,防盗窗的费用可以抵一个月的房租了,周边其他商铺都没有安装。
正是房东的这一小小举动,令徐凯铭记在心,也让他放弃了回老家的机会。“桐乡人真好,在这里生活我很开心。”
因为热爱桐乡
所以在此安家
“老样子,两块钱的梅菜烧饼加根油条。”“好咧!”徐凯左手拿起揪好的面团,右手依次在面团里加入猪油、味精、梅菜和葱段,沾上面粉后的面团用擀面棒推开,擀成一张薄薄的面饼后,再刷上一层水,倒上些许芝麻,贴在煤炉壁上。两分钟后,一个香气扑鼻的烧饼做好了。
“他家的烧饼,味道就是好。”市民老王赞叹道,“自从两年前偶然间吃了他家的烧饼后,就这样惦记着啦!”
1996年来桐乡时,徐凯还是个16岁的毛头小子,而今,徐凯已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2014年,徐凯拿出20多年来的积蓄,在市区中虹天地小区买了房,算将家安在了桐乡。
如今,徐凯的大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了。徐凯每天的生活就是白天在烧饼店忙碌,晚上回家陪女儿,每逢周末,一家人会到乌镇、凤凰湖、植物园等地游玩。
在这里,徐凯找到了家的感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