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崇德小学自主设计22个兴趣课程,教材由该校教师自编自写 寓教于乐,还融入崇福当地文化,学生们玩得很嗨

崇德小学“走班制”走到了学生心里

2014年10月14日 08:28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许惠良文/摄

“走班制”走到了学生心里

“走班制”走到了学生心里

学生玩得很投入。

新学期以来的每周三下午,是桐乡市崇德小学人气最旺的日子,可以说整个校园都是欢声笑语。

每当这一天来临,1900多名3年级以上的学生会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兴趣课程,临时组成新的班级,开展习俗拾遗、乡土物产等22项特色活动。

据了解,这些寓教于乐的课程教材全部都由该校的100多位老师亲自编写,内容不仅含有数学、语文、科学等课本知识,还融入了崇福当地的一些民俗文化。

传统综合实践课不适用自主设计22个项目课程

家有小学生的家长都知道,目前小学的传统综合实践课由一篇篇文章组成,内容不够丰富,学生们一般都是坐在课堂内完成。

课程内容单调,设置不够有趣,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下降不少,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件令各校都头疼的事情。

“课程名称虽然叫实践,但却鲜有实践,而且里面的知识与学生的关联度不够,难以引起共鸣。”崇德小学教科室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崇德小学从近两年开始着手对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经过加班加点的课程设计,22个项目课程正式推出,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纵观这些项目课程,内容丰富,包含绿色牧场、古镇览胜、习俗拾遗等,3至6年级的学生可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相应课程。

“打破原有班级界限,学生实行‘走班制’。”崇德小学教科室副主任茅卫其介绍说,每个年级的学生大约有7个兴趣班可供选择,有些兴趣班实行不同年龄的混搭,以“光影童年”、“益智棋类”等课程为例,跨越几个年级,形成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鼓励学生不断自我挑战。

在茅卫其看来,相对于固定在教室学习的综合实践课,这种量身定做的课程更容易受到学生青睐。

教材均由老师编写融入崇福当地文化

开辟特色课程,必然需要编撰特制教材,那么,崇德小学的这些教材从何而来?教材中又添加了何种有趣的元素?记者对此进行了探究。

从采访中记者获悉,早在上个学期初,崇德小学就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3至6年级的全部学生参与调查,并从源头掌握到了学生们所喜欢的课程。

经过统筹分析,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结构等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设计,最终作出了要开设22个项目课程的决定。

据了解,这22个项目课程大都是以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并与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把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学习项目引入课程体系。“像‘金色田野’、‘绿色牧场’等就很接底气,人气指数也很高。”茅卫其告诉记者,大方向确定后,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参与,所有教材的编撰重任便落到了全校的教师身上。

由于没有相关经验,起初老师们也很迷茫,只能边摸索,边抱团组成项目组开展编撰工作。

暑假原本是放松的假期,不少老师为了按时完成编撰任务,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向目标进发。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一本本新鲜教材的初稿赶在开学前先后出炉。

有了指导用书后,这个学期以来的每周三,学生们开始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上起了丰富多彩的特制课程。

上课学生玩的很HIGH他们说能掌握很多知识

22个项目课程的效果怎样?校方说了不算,关键还得看看学生们的实践反馈。

上周三下午,记者随机走访了几个正在上课的班级,以探虚实。

在由4年级学生临时组成的一个班级上,学生们正吭哧吭哧地拿着一个透明的塑料碗捣鼓米饭,一问才知道在上“乡土物产”课程中的“酿甜酒酿”一文。

加入酒曲、拌匀米饭……学生们根据老师教授的步骤操作,虽然不是很熟练,但各个脸上都洋溢笑容。“边学传统文化,边玩,非常有意思。”405班的戴思忧告诉记者,以前只听爷爷、奶奶提起过甜酒酿,没有实际接触过,而此次通过学习她已掌握了制作技巧,“这个甜酒酿放置3至5天后就可食用了,我打算拿给爷爷奶奶品尝,让他们夸夸我。”

在崇德小学东园校区最北侧的园子内,6年级的几十位学生正在包馄饨、煮馄饨,甜的、咸的,品种特别丰富。

带队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上一堂“习俗拾遗”的课。

一般来说馄饨口味都以咸为主,这个甜馄饨又是从何而来?“崇福有个传统习俗,里面提到有甜馄饨一说。”六年级的陈天阳边吃饺子,边向记者透露了答案,他说,这样的上课像野炊,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上这样的户外课。

虽然学生们的回答都特别肯定,课程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校方表示,他们仍在继续探索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实践 年级 项目 崇德 教材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