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江南水乡,总有那么一条条清澈的小河,在房前屋后流淌,摸螺蛳、抓小鱼、洗衣服,还有下河畅游的快乐时光……而如今,可游泳的河越来越少,臭河、黑河、垃圾河越来越多。
今年,桐乡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战略决策,以及桐乡市“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抓好“清三河”为突破口,有力地打好转型升级的“组合拳”。
治水半年多来,桐乡206条垃圾河已清理完毕,清理黑臭河252条,共计180.32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145.69%。今年截至上月底,桐乡市在全省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被评价为良好,“水乡为水愁”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不过,水质好不好,能否下河游泳,才是老百姓最直观、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因此,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寻找可游泳的河”专栏。
接下来,我们将陆续寻访全市的样板河,探究水质改善的好经验好做法,记录下这些河的过去、现在以及可以期待的未来。
可游泳的河,不该只是一处盆景,而应是一道全民共享的风景。
乌镇,除了有旅游,一度还有一张“养鸭业”的标签。其中,又以陈庄村最盛。
陈庄村是乌镇有名的养鸭专业村,村民以此打通了一条致富之路。同时,因养殖鸭子造成的污染,也“一路相随”。
养殖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是东邱港。日积月累,这条与上百村民息息相关的河道,成了臭水浜。
在臭水浜边赚钱,这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痛定思痛之后,拆鸭棚、排管道、污水收集入网、清淤泥……今年,乌镇镇奏响截污纳管、清淤疏浚、转型升级三部曲,率先向问题集中的邱东港“开刀”。
整治之后,当年的臭水浜如今真的能游泳了吗?就让记者带你走进这条痛并快乐的转型之路。
8万多只鸭子岸边走水里游养鸭人称河里的水不敢沾
陈庄村被称作养鸭专业村,一点都不夸张。“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村民就开始养鸭了。这么多年下来,逐渐成了村里的主力型产业。”据陈庄村党总支书记蒋小民介绍,一半以上村民从事养鸭业,平均两户人家中有一户是养鸭的。
村子里有一条村级河道,叫东邱港,它西起金牛塘,东到东邱港浜底,全长有2478米。
东邱港恰巧流经陈庄村的中心位置。两岸,居住着400多名村民。依水而居的村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岸边搭起了鸭棚,围起鸭网。
据了解,鼎盛时期,东邱港两岸养殖规模达到8.5万多羽,占全村养鸭业的25%以上。8万多只鸭子,岸边走、水里游。
一度,大伙儿都忙着算经济账,却忘了还有一笔环境账。
“鸭粪等养殖污染物和生活污水,基本都排在河里。”乌镇镇治水办副主任严建发坦言,污水直排,最终导致河道水质恶化、河床抬高、污泥淤积,直接影响两岸村民日常生活。
这种影响,村民陈德顺感触颇深,他也曾是这养鸭大军中的一员。“别说洗菜、洗衣服,连胳膊都不敢往河里伸。”陈德顺记得,有一次摸到河里绑网兜,一抬手,胳膊沾满了令人作呕的污物,还阵阵发痒,从此再也不敢轻易沾这里的水了。
先拆鸭棚再治水不少村民如今下河游泳
近年来,养鸭业时好时坏。蒋小民直言,养殖鸭子技术含量不高,入行门槛低,村民一跟风,供求关系就失衡了。行情好,1000只鸭子能赚20多万元;行情不好,价钱跌落四五倍。“养鸭有赚有赔,可这水始终是不见好了。”看着东邱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黑河、臭河、垃圾河,越来越多的村民形成共识,东邱港不能毁在鸭粪堆里。
今年起,乌镇镇采取截污纳管、清淤疏浚、转型升级等措施,综合整治水环境。
治理东邱港,先治“病根”。“闻着臭气、看着脏水过日子,心里比谁都不是滋味。”陈庄村自我断腕,沿岸的养鸭户从最初的想不通,到主动清理腾退鸭棚,为的就是能还东邱港一河清水。
到目前为止,东邱港河道两岸已拆除鸭棚(舍)37个,面积1.5万平方米。
同时,东邱港沿岸的95户农户,也都进行了生活污水改造提升。原先直排入河的污水,通通装进了管网,堵住了污染的又一个口子。
污染源得到了控制,该给东邱港洗个澡了。今年,东邱港清理淤泥4.4万立方米,清理鸭网、渔网等河道障碍物30余处,打捞漂浮物面积5300平方米。此外,河道两岸绿化种植面积已达到1.5万平方米以上。
再看东邱港,河面波光粼粼,护岸齐整,绿树成行,还有生态浮岛点缀其中,已是一条成功摘掉“三河”帽子的治水样板河。“天气炎热,已有不少村民试着下河游泳。”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这在养鸭子的时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养鸭人去哪儿?“鸭司令”带头转型休闲农庄
水不黑了,空气里闻不到臭味儿了。“五水共治”重拳之下,东邱港带给村民的,是对环境改善的欣喜,以及抛下老行当的值得。
然而,不养鸭子,一大批养鸭人该去哪儿?“有去企业单位上班的,承包田地种树的,销售旅游产品的,还有转型休闲农庄的。”蒋小民细数着养鸭人的出路,带记者去了一个地方。
复古门廊、弯曲木板桥、原生态小木屋,临着东邱港的清水绿岸,让人忍不住在这里停下脚步。这是陈庄村村民傅生荣和同村合伙人刘天林一同创立的休闲农庄。
在这之前,这里是养鸭基地和孵坊,傅生荣更是当地有名的“鸭司令”,刘天林的养鸭业也做得不小。“当初带头养鸭,现在不仅带头拆鸭棚,还要转型。”傅生荣告诉记者,养殖带来的污染确实严重,拆鸭棚没啥怨言。不过,拆鸭棚的功夫,他已寻思起未来的出路。
依托乌镇景区的区位优势,傅生荣要从“鸭司令”,转变为“农庄主”。一期承包70多亩土地,包括垂钓、餐饮、休闲等,预计今年国庆节期间将开门迎客。二期50亩土地,还将增加蔬果采摘等项目。
看好休闲农庄的前景,村里的十多名养殖户也被吸引来了。有做木工活儿的、水电工的,还有园丁,每天工钱130元到200元不等,还包中餐。被流转的土地除了一次性给予每亩5000元补偿,每年村民还能拿到每亩1000元钱。“不用提心吊胆亏不亏钱,活儿比养鸭子轻松点,现在每天坦悠悠。”农庄里,提及眼前的生活,不少村民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东邱港沿岸村民渐渐领悟。尽管转型仍在路上,但东邱港的蜕变,已足够鼓舞人心。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