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乌镇:努力实现“两区两化”新跨越

从“极不平凡”走来,向“重大机遇”迈进

2014年08月07日 08:42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记者 张芬娟 摄影 金卫其

  

  过去的两年,要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的桐乡发生两件大事,一是乌镇获批省级旅游试验区,二是桐乡获批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作为桐乡旅游发展的标杆,乌镇旅游发展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桐乡旅游发展的高度。这两件大事,于乌镇而言,既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饱含挑战。2014年,乌镇要怎样把握这些机遇,获得新突破?又要怎样避免被一些问题牵绊?

 

  众所周知,通过十多年的开发,乌镇成功创造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乌镇模式”,将一个江南小镇打造成了一流的文化古镇。而今,乌镇正围绕着“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战略,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镇”、“国际一流风情小镇”。

 

  乌镇,从“极不平凡”走来,向“重大机遇”迈进,这一路要走好,不容易:既要破解景区全域化中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问题因素,又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旅游的新模式,既要花大投入进行硬件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也要花大力气进行软件建设提升全镇的旅游秩序和人文素养。从全镇的旅游环境改善做起,从招商引资优秀的旅游项目抓起,今年上半年,乌镇全面发力,为“两区两化”构筑起一块坚实的地基。

 

  以“大整治”促“大转型”

 

  旅游发展,环境先行。今年是全省的“五水共治“年,乌镇正好利用此次机会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让水乡古镇再现河清水秀、碧波荡漾。

 

  “五水共治”既要治水里的问题,也要治岸上的问题。养鸭、养猪是乌镇的传统产业,帮很多农民致了富,但由于饲养量大、散户多、局部密度高,大大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对全镇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与乌镇所要打造的“中国旅游第一大镇”、“国际一流风情小镇”格格不入,与老百姓期待的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也不相适应。为此,乌镇在全镇清理畜禽棚舍,对禁养区内所有棚舍及限养区空余、破旧、治污不达标的棚舍进行清理,从而控制、削减生猪及家禽养殖总量,营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我们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为拆而拆’,要在大整治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美丽幸福新桐乡’的内涵。”乌镇镇党委书记、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陶咏椿说,乌镇正通过“大整治”来促“大转型”。

 

  陈庄村便是一个样板。

 

  陈庄村是乌镇有名的养鸭专业村。曾经,村里东邱港河道两岸鸭棚林立,养殖规模最大的时候达到了8.5万多羽,但养殖污染物、生活污水的直排导致了河道水质变差、河床太高、河道淤积严重,成了典型的“臭河、黑河、垃圾河”,严重影响了河道两岸村民的生活。

 

  今年,乌镇对东邱港全段实行了清淤疏浚,打捞河面漂浮物,清理鸭网、渔网等河道障碍物,同时,投资300多万元用于河道两岸综合整治,配用生态木桩,建设绿化植物型护岸,种植水生植物,周边绿化种植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以上。河道两边的鸭棚也都进行了拆除,同时,对陈庄村全村的生活污水设施进行改造。

 

  如今,站在东邱港河边上看到是:岸边杨柳随风招展、水中浮岛郁郁葱葱、潺潺流水清澈见底,一座崭新的休闲农庄初具规模。农庄的主人是陈庄村村民傅生荣,他曾是陈庄村首屈一指的养鸭大户,从事养鸭行业近30年,去年,他响应号召主动带头拆鸭棚,并与同村几位养殖户一起建起了休闲农庄。他把昔日的鸭塘改造成了鱼塘,在河岸边搭起了亲水平台,把原来的鸭棚区变成了“文化大礼堂”和休闲餐饮农庄。“现在农庄的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到11月份就可以开业迎客了,桐乡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乌镇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实现从养殖业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傅生荣说。在东邱港河边已经有20多户养殖户成功实现了转型发展。

 

  与陈庄村相临的横港村也在以“大整治促大转型”的指导思想下发生变化。目前,乌镇正在就该村的文化旅游项目与社会资本进行深入洽谈,项目筹建部已在开展前期工作,村里的环境整治也已开始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横港村将成为游客倾心向往的文化旅游小村落。

 

  以“大招商”促乌镇旅游纵深发展

 

  要实现“两区两化”,需引进发展新的旅游项目。乌镇的战略目标是,以“1个大乌镇带动16个小乌镇”,让乡村旅游与古镇旅游互补发展。

 

  今年上半年,乌镇引进了“江南乌村”和“东方斗牛园”项目。“江南乌村”项目选址在虹桥村,占地面积约417亩,总投资1.5亿元,计划建设周期2年,由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对“乌村”项目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该项目将围绕精品农产品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等四大板块,建成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新型旅游度假区。项目将在古镇旅游的基础上拓展乡村旅游,从而与乌镇东、西栅古镇休闲度假区形成互补,并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古镇旅游和乡村旅游双丰收。目前,乌村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实施,进入老屋测量设计阶段。

 

  项目方代表、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表示:乌镇旅游需要不断丰富,在已有的老街、水乡等度假产品的基础上,结合乌镇的农耕文化、运河文化和乡村文化,研发出更丰富、更实际、更生态和更健康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融入新时期“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现历史村庄旧貌、营造乡村旅游样板”新理念和新模式的需要。乌镇旅游公司将把这一项目建成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力争使其成为桐乡旅游产业的新亮点、新名片。

 

  东方斗牛园项目则是由嘉兴南湖中国式斗牛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选址乌镇的陈庄村,占地面积200亩,投资1亿元。不同于田园风光为主题的江南乌村项目,该项目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掼牛”为亮点,融竞技表演、快乐观赏、休闲旅游,身心体验、文化教育、餐饮购物为一体,打造自然景观与现代科技相和、旅游观光与养生度假相生的现代综合性文化生态观光度假旅游区。

 

  “虹桥村、陈庄村只是建设16个小乌镇目标的一个开始。今后乌镇将结合旅游品牌效应及优美的生态环境,陆续引进更多的项目,进一步加快乌镇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陶咏椿说。

 

  目前,乌镇还有不少项目在积极洽谈中。由于乌镇已有的品牌效应,项目方对于乌镇抛出的橄榄枝十分积极。但是对于项目,乌镇可不是来者不拒,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精挑细选。上半年,乌镇就拒绝了一个投资额很大的项目。这个项目要是引进,今年的招商任务或许就能提前超额完成了,但是乌镇镇领导发现,该项目的可持续性不强,两三年内是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益,但是两三年后持续发展的力度不强。“我们不单纯追求项目的大,我们要选精品项目。”陶咏椿说,乌镇旅游在全国已经是一个驰名商标,因此,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要让项目方、乌镇的百姓和当地政府三方获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才能进一步擦亮乌镇的牌子。

 

  以“软硬件建设”提档旅游环境

 

  凡到一个旅游目的地,道路畅不畅,绿化美不美,当地人和善与否,都是决定游客是否流连忘返的重要因素。

 

  乌镇,作为一个旅游大镇,每到节假日,人流、车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如去年“五一”期间,来乌镇的游客就有16万人,其中,以自驾游居多,车流量比平时大很多。以前,从镇区进出西栅景区,只有一条子夜路,车流量大时,常常发生堵车,不仅让游客沮丧,也令当地居民也怨声载道。今年,乌镇大力开展镇区景区化建设,在“五一”节前打通了环河路延伸段,从姚太线可直接通往西栅,这分流了很大一部分车辆,大大缓解了子夜路的交通拥堵。同时,乌镇还打通了新华路,新华路是又一条通往西栅景区的路,预计年底能够通车,它也将分流进出子夜路的车辆。

 

  除了保持道路畅通,还要保持道路美观,因为道路是游客对当地的第一印象,所谓“人靠衣装,路靠绿化”。今年,乌镇还完成了姚太线(乌镇段)两侧、乌镇高速入城口至立交桥景观改造绿化提升,人们一进入乌镇,就有绿树繁花赏心悦目。

 

  与此同时,乌镇还在继续落实“背街小巷”建设,完成了观后街改造工程,进行了污水管网改造、路面铺装,并建造了清水平台、健身广场等,还投入100万元完善了安置小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这些举措,不仅美化了镇区环境,也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

 

  在硬件环境改善的同时,人文环境的提升也十分重要。在“镇区景区化”建设中,陶咏椿提出“要将社会管理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采取德治、自治、法治‘三治并举’的社会管理新模式,通过‘载体项目化、措施具体化’的形式,最大限度发挥‘三治’建设在社会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助力提升旅游服务软实力,从而引领乌镇旅游事业发展跃上新高度。”

 

  继“乌镇人家”民宿行业协会成功规范了镇区外民宿的经营后,去年底,乌镇制定了“三治”工作方案,着力解决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这五大问题有:一是部分群众文明素质跟不上旅游大镇的发展,二是镇区旅游秩序不畅,三是全镇卫生状况还需改善,四是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难,五是广大干部服务旅游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围绕这些问题,乌镇确定了文明形象提升、旅游秩序优化、环境卫生洁净、管理途径探索和干部能力提升这“五大工程”,制定了“三治”工作方案,确定了36项“三治”具体项目,如诚信店家评选、黑车治理、市民旅游知识教育等。为确保项目扎实落地,乌镇还成立了“三治”建设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和政协联络处主任分别担任德治、自治、法治三个工作组组长,每个项目均由镇班子或乌管委一名班子领导牵头实施,确保“三治”工作项目化建设有序推进。

 

  今年,这些项目在陆续开展。从5月开始,乌镇每星期组织志愿者们上街开展人人来找“碴”活动,劝导乱丢废物、折损花木、不讲卫生等各种不文明行为。乌镇希望通过这种“自治”的方式,依靠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劝导不文明行为,长此以往,形成一种人人爱乌镇、人人为建设国际一流风情小镇尽责的氛围。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