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都市手机病”系列报道2:孩子对于电子产品过于依赖,家长首先要反思

当你埋头刷屏时,亲情正在疏远

2014年02月25日 09:32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令人有些悲凉。试想一下,如果晚上回来一家人聚在一起时,夫妻两各刷各的微信,年幼的孩子专注于自己的游戏世界。请问,我们的亲情都去哪里了?

 

看则相安无事实则无形中疏远了亲情

 

“有时真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几分钟不看一下手机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刘强(化名)今年38岁,是桐乡市某外贸公司的业务员,是一名典型的“低头族”。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玩手机。“其实也没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需要马上处理,但就是控制不了。”刘强坦言。

 

刘先生的这些行为,引起了妻子的强烈不满。“对我和儿子不愿多管,可对网络上陌生人的一个帖子或是某名人的微信倒是很感兴趣。”妻子小芬说,以前儿子还小的时候由奶奶帮忙带着,老公整天玩手机也没太在意,现在儿子上小学后奶奶也回老家了,带孩子、辅导作业全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对于老公这样的行为,小芬说让她感到很无奈。

 

这样的现象在邱晔(化名)家则更加明显。邱晔和老公都喜欢在手机上看连续剧,且一看就是几小时。5岁的女儿常常缠着妈妈讲故事,一开始,邱晔或老公还轮流给女儿讲,可碰到剧情精彩的时候,夫妻俩谁也不愿意停下来,就索性扔给女儿一个ipad让她自己看动画片。“我看得正起劲时她不停地来烦我,真想快点让她从我眼前消失。”邱晔说,事后想想才觉得自己这个妈真有点过分。现在她和老公约好,吃好饭大家都不看,会先陪女儿玩,等女儿睡着后再看。

 

在记者调查的20个家庭里,像刘强、邱晔这样情况还真不在少数,至少有15个家庭的家长表示,在家里或多或少会玩一下手机,时间也至少在1小时以上。其中,18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15人24小时开机。“有时候拿出手机,看看微博和微信都没有什么新内容,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只能把每个软件都点一遍。”邵敏惠是一名会计,她说他们一家三口除了每人一个手机外,还有两台ipad。上初中的儿子平时住校,她和老公吃过晚饭后就各上各的QQ、各看各的微信,周末儿子回家除了吃饭时聊聊家常,其余时间也是各有一片天地。“聊天说话的机会少了,看似相安无事,但总觉得这样的生活缺少了点什么。”

 

孩子玩手机上瘾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心病”

 

玩微信、刷微博、打游戏,当成年人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娱乐生活体验时,这些变化也悄悄降临到了中小学生甚至幼儿身上。

 

“爸爸,我可以玩一下你的手机吗?”6岁的小乐乐每天早上一醒来,便要这样问爸爸。乐乐爸告诉记者,别看儿子才6岁,但玩手机的本领已超过了妈妈。“有些游戏需要发散性思维才能玩,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还真闯不了关。”因此,乐乐爸一直很纠结,一方面玩游戏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另一方面孩子还这么小,看坏眼睛不说万一游戏成瘾怎么办?

 

6岁的孩子毕竟还好掌控,不让他玩最多引来一场大哭大闹,再大一点的孩子就不那么好管了。家住南华碧水云天的朱女士就为女儿黯然伤神。

 

因为自从女儿上了职高后,女儿和朱女士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放学回家后就在自己房间里玩手机、发微信,甚至上卫生间也机不离手。每天交流的话语无非是那几句“想吃什么?”“吃饭了。”“该睡觉了!”等等。“有时候看她专注玩手机,恨不得把手机给扔了。”朱女士说,而最让她苦恼的是大量成人化信息,特别是像微信等带有“摇一摇”、“附近的人”功能的社交软件,增加了认识陌生人的渠道,朱女士真担心女儿会交友不慎。朱女士说,她现在特别怀念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一放学就会跟自己聊天,聊学校的见闻、聊学习的感受,聊母女间的悄悄话,可是现在手机却改变了这一切。

 

“学校一般都会禁止学生拿手机到学校,更不允许在课堂上开机,有急事可以通过老师帮忙联系,但不少家长仍让孩子带手机,认为更方便联系。”市区一所民办初中的胡老师告诉记者,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手机,手拿数千元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学校俨然成了一个“移动网吧”。

 

那么,学生们都用手机来做什么呢?记者随访的学生中,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时间平均两三个小时。超过八成的人说,用手机主要是上网、玩游戏、聊天。“大家都喜欢建微信群,有什么事在里面沟通也很方便。”一名高二的汤同学说,因为自己的成绩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好,学校也有手机使用的管理制度,因此父母为他购买了一部iPhone4S。“我妈只是担心我用多了对眼睛不好,何况平时我也用得不多,主要用于打电话、上网、看视频。”

 

找到新乐趣让孩子旺盛的精力有安放之处

 

不得不承认,“低头族”已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他们沉迷于手机甚至产生依赖心理,这与对酒精、烟的依赖有相似之处。对于成人来说,需要靠意志力来改变,可以多发展其他兴趣,多与朋友互动,转移注意力慢慢从这种依赖中脱离出来。“孩子对电子产品过于依赖,作为成人的家长首先要反思。”市茅盾实验小学校长、浙江省师德楷模邱建伟认为,很多家长为了让小孩子听话,把平板电脑、手机等给小孩子当玩具,长此以往再让远离就难了。

 

邱建伟说,现在智能手机拥有的功能,孩子们确实可以从中满足智力和玩乐需要,不过家长要多引导孩子,注意守住底线,约定好哪些内容可以用、哪些不可以,什么时候可以玩、玩多久。“多带孩子游玩、参加户外、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孩子找到新乐趣,让他们旺盛的精力有安放之处,孩子的注意力一分散,自然会减少玩手机的时间。”邱建伟说,他的观点是宜紧不宜松、宜疏不宜堵。家长要学着了解孩子的玩乐世界,成为孩子的玩伴,这样既能密切亲子关系,又能和孩子更好地沟通。

 

小贴士

 

别用智能手机做的傻事

 

没完没了地拍美食照片并进行图片分享。

 

试图通过发短信来解决争论。

 

在音乐会上将智能手机用作打火机。

 

没完没了地自拍(包括对着镜头噘嘴拍照)。

 

在公共场合将智能手机用作音箱。

 

在电梯里打电话或没完没了地查看手机。

 

在肖像模式中拍摄视频。

 

边走路边打电话。

 

将手机提示音量始终调至最大。

 

他山之石限制孩子用手机各国各有高招

 

美国:有电信运营商为父母提供儿童手机监管程序,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通话时长、短信流量,而父母和子女通电话或打紧急电话的次数,则不受限制。

 

韩国:已立法规定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签订专门的协议,话费不得超过规定上限,以防止孩子用手机过多下载游戏。

 

以色列: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拨打设置好的号码,防止孩子拨打声讯服务及和陌生人聊天。

 

记者手记:

 

度娘说,“低头族”是指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亲友的人。确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低头族”。好不容易等菜上齐后,大家不是先动筷子,而是拿手机对着菜拍照,然后发微信。而更多的时候,公交车、会议场、办公室、课堂上……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人在玩手机。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沈剑慧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