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为新居民编织第二故乡梦

——市新居民事务局2013年工作亮点回眸

2013年12月23日 08:30 来源: 《今日桐乡》

 

  新居民党员在“南湖红船行”活动上宣誓

 

 

  学校教师在家庭教育讲座上和新居民家长面对面沟通

 

 

  新居民事务局举行新居民需求服务站指导员培训

 

 

  新居民学生家长和“育新家园”讲师开展互动

 

 

  新居民运动会开幕式上

 

  “积分制”让新居民获取新待遇

 

  范玉平在桐乡工作生活了10年,由于没有桐乡户籍,她一直在为女儿入学的问题发愁。

 

  范玉平的大女儿正在读二年级,小女儿还没有到上学年龄。“大女儿一直在老家上小学,只有寒暑假才能来桐乡和我们团聚,我一直很牵挂她。”

 

  今年6月,范玉平听说桐乡开始实行新居民“积分制”管理,有机会凭借高积分争取到公办小学入学名额,她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立即去市新居民事务局填报了申请表。

 

  和范玉平一样的还有新居民李义彬,夫妻俩都在青石凯丰鞋业有限公司上班,他是洲泉镇积分最高的新居民。

 

  儿子李昂到了上小学一年级的年龄,李义彬甚至做过最坏的打算,如果没有学校接收,只能让妻子带孩子回云南老家,一家人也不得不两地分居。“没想到我能以92分的高分,让孩子获得这个难得的入学名额。”李义彬说,困扰多时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李义彬之所以能拿到高分,是因为有高级技工证的他,在单位获得过“先进员工”等表彰,也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等政策,这些都给他加了不少分。

 

  范玉平和李义彬子女之所以可以就读公办学校,受益于范玉平和李义彬在新居民“积分制”管理中取得的“高积分”。

 

  以积分而非户口为标准,让新居民凭借高积分换取高待遇,今年6月,我市正式启动实施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工作,即围绕新居民的素质、能力、贡献等,设定相应标准进行评分,按照积分排序享受公共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

 

  积分制管理是让优秀新居民获得更多更广的政策服务,积分制是面向已办理《浙江省居住证》、在我市连续就业或者创业一年及以上、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超育、无刑事处罚且未成年子女在我市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新居民。

 

  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向政府指定的机构提出申请,受理机关在接到新居民申请后,按规定进行资格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对需要享受相关待遇的新居民,按其所得积分高低进行分类排名,排名在政府公布的公共服务项目供给指标数额内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新居民“积分制”将充分发挥居住证政策的导向作用和人才“蓄水池”功能,以“积极、简便、有序、有为”为原则,在崇福镇新居民积分落户政策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将积分入户、积分入读、积分享受保障房以及评优推先、录用提职纳入积分制管理内容,构建新居民梯度递进享受公共服务的机制,实现“控量提质”目标,有助于提高我市新居民整体素质。 

 

    据了解,新居民“积分制”推行以来,共发放积分制管理申请表格4970多份,收到申请表980多份,发放积分卡340份。

 

  “育新家园”实现教育无缝对接

 

  “我们的孩子是‘散养’,他们的是‘圈养’”;“以前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要看他心情。”这是在今年9月举行的首场“育新家园”新居民家长教育专题讲座中,家长和心理专家互助交流的一个场面。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命根子,孩子的教育问题,关乎孩子的一生。但据相关部门对某校新居民子女家长的统计数据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59.1%,而高中以上的仅为4.5%,很多家长都觉得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教育子女方面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来自河南的张振西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儿子不听话就打。”这也是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代沟越来越严重的直接原因。

 

  而为了保障这些“新二代”的成长,市新民局计划自今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育新家园”新居民家长素质提升工程。构筑三方平台,实现企业、村、学校教育无缝对接,特别是举办新居民家长专题教育讲座,从9月以来已经开展了12期,很多家长在听过讲座后都表示受益匪浅,懂得了与孩子相处不能光靠“棍棒教育”,而要靠和孩子好好沟通,要俯下身来和孩子对话,采用探讨的方式了解孩子的需要。

 

  另外,要通过“育新家园”深入系统培训,逐步在广大新居民家长中培育一批行业代表人物、最美新居民等典型形象,为新居民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新居民本地居民素质共同提升,使新居民真正融入到本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时还要建立家教讲师团、新居民维权和日常服务管理的三支队伍。整合新居民事务局、计生局、劳动保障局等政府服务机构,进一步维护新居民妇女儿童身心健康。 

 

    如今,“育新家园”工程不仅受到广大新居民父母的热烈欢迎,其他县市相关人员也纷纷过来取经。我们相信,经过“育新家园”工作的继续展开,广大新居民家长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由“自然父母”成长为“优秀父母”,以促进新居民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全面提升新居民家庭和谐文明程度。

 

  建设“平安和谐新居民集居区” 营造稳定社会环境

 

  刑事发案同比下降7.1%,群众对创建工作的平均知晓率达到92.6%,满意率达到87.2%……这些都是我市打造“平安和谐新居民集居区”的成果。

 

  我市现有登记在册的新居民43.8万人,新居民集居人数超过1万人的村有13个,超过3000人的村有40个,这些新居民集居区的社会形势比较复杂,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因此,新居民事务局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依托基层村和社区的管理力量,在全市新居民人数众多,社会管理、治安形势复杂的区域探索开展平安和谐新居民集居区的建设,采用了“以新管新”的方式,让新居民管理新居民。

 

  新居民事务局前期深入全市各个新居民集居区进行密集走访调研,全面准确掌握各个集居区内新居民的工作生活情况。根据调研,新居民集居区内新居民主要从事超市、副食品店、菜市场、餐饮、小作坊加工等行业,流动性大、人员构成复杂的同时,区域内整体卫生状况也较差,违章建筑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些情况,基层有针对性地进行申报,确定梧桐街道、凤鸣街道、濮院镇、振东新区14个3000人以上的新居民集居区为首批创建对象,一共覆盖户籍人口1.84万人,新居民8.2万人,出租房屋21466间,企业334家。

 

  同时,在“以新管新”的基础之下,还引导新居民积极参与集居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中去,并且采用“以新调新”的矛盾化解模式,让新居民配合村、社区调解涉及新居民的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各个参与创建的新居民集居区共收集掌握各类矛盾倾向性信息980条,消除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154个,成功调处新居民矛盾纠纷325起。 

 

    目前,我市已经创建平安和谐新居民集居区14个,成立专项工作组,3个培育新居民和谐促进员650人。平安和谐新居民集居区创建至今,各个集居区内的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此后,新居民事务局便组织每月一次的进新居民集居区开展政策宣传活动,联合司法局、劳动局、计生局、移动公司等部门在新居民集居区开展宣传服务活动,直接接受宣传服务的新居民达2500余人。为了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新居民事务局还积极制定各项新居民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新居民体育比赛、新居民子女公益夏令营、新居民专场电影、新居民敬老活动等,就是为了加强新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新居民业余生活,进一步展示我市新居民的新风采、新面貌、新形象。

 

  寻找“最美新居民” 传递社会正能量

 

  从杭州千岛湖来桐乡开店的唐红喜用双手托住从十多米高楼意外坠落的泥匠工;从湖南来桐乡打工的吴瑜不顾自己安危,奋不顾身跳进水里救起落水女童……这些义举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然而这些美丽的新居民你还记得吗?从今年5月开始,这些美丽的新居民不会再默默无闻,那些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新居民们在我市寻找“最美新居民户”评选活动中,有10位新居民脱颖而出获得荣誉称号。

 

  据了解,“最美新居民”的候选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都应当模范践行当代桐乡人“勤善和美”的共同价值观,既可以是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好人”,也可以是勤劳朴实、敬老爱幼的“善人”,还可以是爱岗敬业、创业创新的“能人”。 

 

    新居民事务局的用意在于,以“最美新居民”为表率,能有效提升新居民的整体素质,塑造新居民的良好形象,传递新居民和谐融入并建设“第二故乡”的正能量。

 

  新思路新展望

 

  ——居住证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实施并完善新居民积分制管理政策,加强各项配套政策的宣传,新居民居住证政策知晓率达到85%以上。

 

  ——基础信息质量明显提高。新居民登记率、人户一致率、出租房屋备案率、新居民基础信息录入准确率等位列嘉兴前列;新居民QQ平台运用率达到100%。

 

  ——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新居民事务所星级化创建数量达到30%以上;新居民事务所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 

 

    ——新居民整体有效提升。新居民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推进,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居民接受法制、文明教育面进一步扩大;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本版图片由市新民局提供)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颜 琴 编辑: 胡银仙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