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一方面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丰富居民“菜篮子”作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却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面对两难境地,我市一方面将违建猪舍拆除纳入“三改一拆”行动,另一方面着重探索发展现代生态生猪养殖业,实现了生猪粪便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加工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的成功模式不断涌现,巧妙破解了两难问题。
无害处理“点粪成金”
近年来,石门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通过政策导向,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全镇生猪养殖污染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难题。
在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经过处理的干粪没有直接还田,而是被运送到特定的区域,铺成20厘米厚、1米宽的长条,成为育蛆的原料。
在猪粪的培育下,活性蝇蛆茁壮成长,它们被用来饲养鸡、鸭、甲鱼、黄鳝等,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这些副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整个过程实现零污染、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目前,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已在石门镇建立了10个生猪粪便自动装卸周转站,统一收集规模养殖场和生猪专业村的猪粪。据统计,去年该合作社收集处理猪粪1.1万吨,生产活性蝇蛆800吨,有机复合肥7000吨,实现净利润150余万元。
利用类似的原理,桐乡市恒生生态科技处理中心投入776万元,利用流转的10亩闲置土地建造处理中心,处理病死猪。
据了解,该处理中心首先对病死猪进行分割,经130℃高温熟化炉灭菌处理后,经传送设备传送到粉碎机粉碎, 将粉碎物作为基质,添加生物菌种和其他辅料作为蝇蛆的饲料,通过3至5天生物处理,收获蝇蛆和有机肥。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产生的废气又如何处理呢?据了解,该处理中心采用了浙江大学的专利技术进行专业净化处理,确保生产过程不产生“三废”。
“日处理病死猪20吨,意味着整个桐乡市的病死猪都可以到这里接受无害化处理。” 石门镇相关负责人说。
资源利用变废为宝
曾经的凤鸣街道,很多人家都养猪,随之而来的却是:水黑了,河臭了,秀美的村庄变得臭气熏天。
前些年,该街道针对广大散户推出了“两分离三配套”模式,即: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同时配套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堆积池,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户的养殖行为。
为了提高沼气利用的专业化程度,今年2月份,该街道成立了桐乡市益明沼气服务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建造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收集处理病死猪、指导养殖户安全使用沼气池等。
该合作社6名成员配备了槽罐车、水泵等设备,每天穿梭于街道各村,收集清运沼液干粪,作为小桑苗、杭白菊的有机肥直接还田。多余的干粪由合作社送到有机肥厂加工成有机肥,尿液、冲洗水等污水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作燃料供给农户使用,沼液就近直接用到小桑苗、杭白菊和蔬菜地里,或以每吨30元的价格卖给崇福新桥等规模蔬菜种植基地。同时为贮藏暂无法消化的沼液,统一建设了200立方米沼液贮存池,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
据了解,目前,凤鸣街道的猪粪综合利用率达100%。这一覆盖全街道的后续服务组织体系,领先于全市。
规模养殖减量提质
如何既拆除违建猪舍,又能让仍有意愿的养殖户继续从事生猪养殖?濮院镇的做法是“两步走”。
何谓“两步走”?记者从濮院镇了解到,该镇根据全市“三改一拆”工作要求,第一步,同全镇所有清理范围内的养殖场(户)签订拆除协议,科学合理设置先拆、后拆的分类,规定自主拆除期限;第二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生猪补栏,对不按期拆除的继续跟进,采取经济杠杆、法律杠杆和行政杠杆等手段强势推进专项整治。目标是今年全面完成除新港生态养殖园区外全镇所有的猪舍。
按照“拆多建少”、“总量控制”的原则,濮院镇与拆除猪舍后不再养殖的农户签订了放弃养殖协议,按每平方米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拆除猪舍后要求继续养殖的农户,由村委会享受补助,村委会重新规划布局生态养殖区。
生态养殖区虽未实施,但蓝图已经绘就。
“一般村1个点,重点村可以增至2个或3个,各村自行选点,经镇政府审批同意后,按核定建设面积统一规划建造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濮院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规划建造的标准化生态养殖区,生产设施与治污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污水进管网, 干粪送入有机肥厂,并对养殖小区内的空地开展绿化造林。规划中,建成后的养殖小区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原养殖户按拆除猪舍面积的40%进行安置,由村委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的取消养殖资格。
养殖期间,养殖权只限本小区养殖户间转让,严禁外来养殖户入场养殖,使生猪养殖逐步向养殖大户集中,实现由农户传统分散饲养向规模生态养殖转变。该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养殖小区营运前会建立物业队伍,为小区内养殖户提供疫病防控、病死猪处理、猪粪运输等服务。
述 评
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环境效益。如今,这样的理念正逐步在农民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采访中,不论是已经有了成熟经验的凤鸣街道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还是刚刚起步的石门无害化加工处理模式,抑或是尚在摸索阶段的濮院镇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都是良好的尝试。或许有的做法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或者有的尚有许多不足需要弥补,但无论如何,踏出这一步总是可喜的。
事实上,有太多实践证明,我们只有转变养殖思路,才能通过养殖致富,而生态养殖是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养殖技术,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也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受到市场欢迎。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畜产品的丰盈,愿我市涌现出更多推动畜禽养殖转型升级的典型,让养殖效益和环境效益获得双丰收。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