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曾经的那条老街

2013年09月13日 07:58 来源: 《今日桐乡》

  濮院镇南市的女儿桥街因桥而得名,这条老街坐落在女儿桥堍下,“文革”后已改名为万兴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条不足百米长的老街上住着三十多户人家,街上拥有茶馆酒店、糕点面馆、果品南货、鲜鱼腌腊、药店杂货等众多店铺,汇集了缝衣、上鞋、弹(棉)花、剃头等手艺小作坊,还有那馄饨、酒酿、油氽豆干等担贩沿街叫卖。大多数商铺是前店后住宅,邻里之间熟悉得连谁家有上海亲戚都知道。

 

  夏季的清晨,天空刚泛白,早起的居民已拿着洋铅提桶到河埠头拎水,把家里的吃水缸放满。这时,近郊的农船也摇载着村民出街了,男人带些家里种的时鲜蔬菜或自养的土鸡蛋,去茶馆或酒店挑个临街的位置坐下,在喝茶、吃酒、灵市面的同时,顺便把农产品卖掉换些零用钱;妇女们则先把自织的杜布、纳好的鞋底鞋帮拿去店铺加工,再购些居家用品带回。此时,街头商铺陆续把店板卸下,要开门做生意了。

 

  晌午后的石板街路被烈日晒得滚烫,街邻都用河水浇路面降温。待店铺打烊后从家里搬出小桌子在门口放好,全家人坐在小凳上围着小桌子舒舒服服吃风凉夜饭。街坊中爱管闲事的老人会一家家看过来,评价着谁家的条件真好,连夜饭小菜都有霉菜肉、咸鲞;谁家只吃些咸菜和冬瓜汤,生在这种人家的小孩子真没福气。

 

  最开心的当然是小孩子了,那时几乎没有暑假作业,过女儿桥不远的桑树地里可捉“无知蝶”和“金乌龟”,要么相互约好伴,女孩玩“捉七”、“踢潭造房子”,文雅得没有大声音;男孩可不同了,大呼小叫追赶着“打伴洞(捉迷藏)”和“解放军美国人”,从老街上一直“冲杀”到女儿桥北面的南大高墩顶上。(一座高十多公尺的大土堆,上世纪70年代已挖平)。

 

  街旁小河是天然的游泳池,满身大汗的小孩在水里尽情享受清凉的快意,直到身上有些鸡皮疙瘩才上岸回家。被戏称为“大世界”的女儿桥,是老街乘凉听故事最吸引人的场所,《三道红光白僵尸》的鬼故事,让胆小的听得连回家时走路腿还在发软。

 

  夜阑人静,各家的门口用店板搭成床,摊上草席,下面点上蚊虫香,孩子们甜甜地进入梦乡。不少人家为图凉快,睡在屋前连大门都不关。远处散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那是镇上的剧场、书场唱完夜场了,最后的脚步声准是书场内卖香烟、南瓜子的老俩口…… 

 

    记忆中的儿时老街模糊而遥远,当年的小伙伴都已是花甲之年了。“桐乡梦”其中的濮院古镇保护,或许能让当年女儿桥街的故事重现。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朱家伦 编辑: 胡银仙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