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家住海宁市海昌街道的低保户刘庆国一直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不仅从联户干部手中收到了2000元的年终慰问“红包”,而且街道、村两级党组织扶持的葡萄园开始施工,根据刘庆国测算,如果葡萄上市,家庭收入就是现在的两倍以上。和往年年终领导蜻蜓点水式的慰问不同,今年海宁市采取了上万名党员干部与3775户困难户结“穷亲”活动,实现了海宁所有困难户都有人结对帮扶,所有党员干部都有“穷亲”的两个全覆盖。
绝不能让经济指标平均数的上升掩盖了困难群体的贫困现状,如果困难群体的“两富”实现不了,“两富”现代化建设只是空谈。海宁市在去年率先探索实践低保户就医费用“零负担”为低保户减负的基础上,于今年初再次把民生的重点向困难群体倾斜,推行“一对一、全覆盖”帮扶困难家庭工作制,明确提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村(社区)干部和国有企业党员职工都要帮扶一户困难家庭,争取到2016年,让困难家庭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走上“两富”小康路。这也是新一年海宁市深化“三民”群众工作制的重要举措。
丈夫因病去世、来自四川的女人高定荣不离不弃,十几年来含辛茹苦拉扯着两个女儿,供养着年迈的公公。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摧毁家庭的希望,目前大女儿已经大专在读,小女儿即将初中毕业。生活虽困,不夺其志。海宁市斜桥镇黄墩村这户贫穷人家的生活境遇,深深感动了海宁市直机关党工委结对干部沈宇梅和徐凯毅。在经过首次入户交流后,徐凯毅告诉记者:“回来后,我们一直在想,如何发动社会力量帮助两个孩子完成学业,如何让他们在就业中得到帮助,如何让他们家庭增收入。”他坦言,这次结对绝不是走过场,要真正把“穷亲”当做自己的亲人,把“穷亲”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帮助困难群体实现物质富裕,需要暂时“输血”,更需要不断“造血”,通过输血式救助和助业、助医、助学等“1+X”帮扶方式,恢复、提升困难家庭的致富能力。海宁市尚有上千户生活处于绝境的家庭。家住海昌街道利民村的凌永健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身患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凌永健失去了劳动能力,仅有的低保收入根本无法奢望物质的幸福。针对这种无增收可能的家庭,海宁市推出了“虚拟岗”,由企业和爱心人士认领。按照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认领一个“虚拟岗”每年将支付15720元。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失去劳动能力的1800多户家庭。海宁宏达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认领“虚拟岗”的企业之一,在媒体发布公告的当天,一下认领了10个“虚拟岗”。
在困难家庭中留下自己的联系卡,在结困帮亲过程中做到日常走访、每季必访、特事特访,切实把困难群体当做自己的“穷亲”来走动、来帮扶,不仅要让困难家庭在物质上富起来,而且在精神上立起来,这是海宁市委、市政府对党员干部的刚性要求。硖石街道团干褚周涛在走访“穷亲”后感慨地说:“我看到了一个贫困的家庭,也看到了一对老夫妇的恩情,更看到了一个家庭需要的温暖。我会想办法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一点,也尽量像儿子一样去看看他们,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温情,自己也得到了心灵的洗涤。”
“转作风,说到底就是要工作实打实。”海宁市委书记林毅说,“在‘两富同行·温暖海宁’推行之初,就本着持续抓、抓出成效的指导思想,建立了结对的长效机制。下一步我们还将动态掌握帮扶干部履诺情况,将帮扶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让干部真正沉下去结‘穷亲’、帮‘穷亲’。”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