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民间声音纳入主流舆论场?如何对敏感问题的解决起到舆论引导作用?今年以来,浙江桐乡市委机关报《今日桐乡》主动“接地气、通民气”,对此作了较为成功的探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没有一个主流舆论平台,会碰到很多困难。”谈起今年2月两会期间正式创办《今日桐乡》报的缘由,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坦言,桐乡未来几年的发展任务很重,市委亟须一份机关报营造舆论环境,来凝聚民心共谋发展。为此,《今日桐乡》一创办,市委就决定向全市近4万名党员免费赠送,并要求报社,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赢得广大基层群众的肯定,办成一份具备较强传播力和影响力、老百姓爱看的党报。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今日桐乡》围绕市委的这一要求和目标,采取了两个“接地气、通民气”的做法:
一是让采编人员走出办公室,下沉到群众中间。今年2月,报社结合市委组织的机关干部“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活动,开展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的“记者服务行”活动,要求所有采编人员都要到乡(镇)农村驻地一线,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感悟群众的酸甜苦辣。截至8月底,“记者服务行”活动已达68次,参与的采编人员达500多人次,刊登了68个整版的报道。很多记者与驻地村的群众都结成了朋友。每月初,报社都会收到不少记者驻地村群众的来信来电,主动邀请报社的记者去驻点。
最近,报社决定将这种服务模式向城区的社区扩展。9月下旬,报社将率先在濮院镇5个社区试点开设“读报茶室”,一边采集社情民意,一边向群众征集对报纸的意见建议。
二是大胆改革版面,让民生新闻唱主角。记者翻阅数月的《今日桐乡》发现,每天除了保留头版党政要闻之外,其他的版面都留给了民生新闻。版面上有“民生热线”、“市长热线”、“读者来信”等注重互动性的版面,也有“记者调查”、“群众中来”、“帮办新闻”、“桐乡好人”、“记录”、“讲述”等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互动栏目。据统计,截至9月12日,该报仅第二版就刊登民生类报道542篇,涉及道路交通、医疗、教育、就业、劳动保障、农业等等。
“《今日桐乡》很多报道有‘乡土味’,让人觉得亲切,没有距离感,说了很多老百姓的话,我们当然爱读。”桐乡市石门镇民联村老党员潘有林告诉记者,他还经常读报给村民听,有时还给报社写信提供新闻线索。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的一组数据也反映了编、读互动的频繁:今年4至8月,报社共收到分布在各个阶层的读者手写书信300余封,来电一千余个,电子邮件更是平均每天近100封。据统计,这些来信、来电中,对报社提出表扬的约占20%,反映民生问题的约占35%,提供新闻线索的40%,其余的占5%。
“只有接地气,通民气,才能得人气,促和气。”负责创办《今日桐乡》的桐乡市委办副主任兼总编辑陈洪标说,通过这种编、读互动,激发了读者的热情,既回应了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也有效密切了当地的党群、政民关系,为许多敏感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督促作用。
作为全国知名景区的乌镇,连接东栅和西栅两大景区的唯一主干道——子夜路,路边商户林立,道路破损严重,交通拥堵现象突出,严重影响着乌镇的形象。今年初,当地政府下决心对子夜路进行整体改造和规范整治,但工程还未开始,《今日桐乡》就收到当地老百姓多封来信,反对整治。
今年4月,整治工程尚未启动时,《今日桐乡》事前介入,通过采访子夜路两边商户和附近住户,搜集他们的意见、建议和顾虑,一一登报,并向社会征集民意。工程动工前,又联合当地政府,征集业主代表、人大代表等共同对子夜路的整治方案等进行公开听证。子夜路整治的追踪报道,《今日桐乡》总共发表《主干道改造之前,先听民声》、《整治改造将带来哪些影响》、《还有哪些问题需理清》和《沿路商户心有不甘,广大市民却一致认为——乌镇要发展先修子夜路》等22篇报道,期间,报社收到读者手写书信21封,有效地引导了舆论,至今,改造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不和谐的声音。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不少领导干部还学会了利用《今日桐乡》这个平台,主动做群众工作,让报纸发挥让百姓知政情、让干部知民意的作用。
桐乡市委常委、崇福镇党委书记徐鸣阳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小城市培育试点这项工作,镇里决定对主干道语溪大道进行整体改造。当时估计到,这项工程肯定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影响,但到底影响到何程度心里没底。从7月底到8月中旬,《今日桐乡》连续刊发《语溪大道改造,沿路商户和居民有什么意见和问题》、《语溪大道改造,沿路商户和居民还有什么意见和问题》等报道,引起了全镇上下高度关注,党委政府通过报纸及时掌握了民意,也及时作出了政策修正,可谓一举两得。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新闻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认为,《今日桐乡》主动“接地气、通民气”,将民间声音纳入主流舆论场的实践,值得肯定。它带来的成效也启示我们,克服“精英化”的定位倾向,真正地贴近群众,办一张社会绝大多数人看得懂、喜欢看的报纸,党报才能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定海神针”。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