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该校提供
“我们建设的‘童心文化’首先是校本的文化。立足于学校,从教育实际出发,挖掘学校存在的种种资源,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我们要让‘童心文化’充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校园成为孩子终生眷念的地方!”在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采访,王耀丽校长跟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由她牵头的省级课题——《校园“童心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诸多好处,她希望通过实践,让“童心文化”变校园为师生的“巴学园”。
决心把学校打造成真正的“巴学园”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创办于1989年,原为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是全国唯一的丰子恺漫画学校。在丰子恺的文化思想体系中,“童心”就是“真心”。童心,对大人来说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王耀丽认为,如果凤小的老师都不失去童心,自然就会了解儿童,热爱儿童,引导儿童,会把教育做得十分别致。因此学校将老师的育人目标没有定格在高深的理论,而是——追求不息的童心。目的是让校园呈现出来的文化韵味令学生流连忘返。
记者了解到,该校现有26个教学班、1395名学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师73人中有中学高级教师7人,大专以上学历的达96%,广大教师爱岗、乐学、善教、爱生。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城镇示范小学、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采访中,一位老师认为,凸显学校主体地位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走向,“走向校本”成为当代教育的研究趋势,而校本理念的确立是校园文化重建的前提,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前提。“丰子恺从一走上艺术之路就在追求不息的童心,他始终保持着永不衰竭的童心,童真的心态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丰子恺将童心培养看作儿童教育乃至艺术教育的要点。他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这就是我们有必要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底气和要求。”
如今,通过深入研究,以“童心”为轴心,学校树立起了完整的文化形象,形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四化”发展局面。最让王耀丽感到欣慰的是,校园“童心文化”已经成为一股“合力”,对调动全校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了很大作用,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向更高层次发展。
以“童心文化”为载体建设校本课程文化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它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它也成为文化变迁的核心,赋予课程以新的文化内涵,设计新的内容,让新的课程文化成为构建校本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传承学校文化,该校依托丰子恺这张名片,围绕校园“童心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进行“我学子恺文学”、“我学子恺漫画”、“童心丰子恺”三大校本课程的建设进行合理而有序的开发。
自2010年起,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读了丰子恺的经典散文,大家群策群力,几经研究确定了“子恺文学”校本教材的作品内容,自三年级共编排了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别是“童言童语”、“缘缘情愫”、“偶寄闲情”、“旅者随想”、“艺韵书香”、“寸草春晖”、“那时明月”和“人生如梦”,每个单元安排4篇经典文章或片段的赏读,每篇文章后面附问题提示,每个单元后开展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广泛阅读,学生筛选阅读,深度接触子恺散文,无论是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的人文内涵,还是作品对人的启示,唤起师生共鸣,对“童心文化”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而开发“我学子恺漫画”的校本课程,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用漫画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意识,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完善人格。
王耀丽认为,校园文化特征的体现就是对学校理念与学校价值目标的遵循。在“童心文化”的目标激励下,教师活动的要求是“呵护童真,激发情趣,显现童美”;学生活动的要求是“表现童真,激发童趣,显现童美”,为此,学校着力建成了“子恺园”、“漫画园”、“童心园”。整个校园处处有漫画,处处是童趣,浸润于“童心”的成长环境,师生们深切感受到校园文化带来的魅力与快乐。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