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图 今日桐乡记者 李莉莉 绘
在上期茶馆中,本报邀请了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就“中国式暑假”展开了一次讨论。这一期的内容中,我们继续请来相关人士,对比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展开讨论,看看中国的小学生最想玩的事情又是什么——
主持人:邹潇潇
嘉宾:
市青少年宫办公室主任 盛时钟
振东社区团支部书记 杨刚
小学生家长 钟萍
二年级学生 马正豪
五年级学生 董丽丽
学生暑期生活之现状
主持人:相对于传统的中式暑期“老三样”——补习班、做作业、玩电脑,美国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则显得丰富多彩,去野营、烤饼干、开party、写首诗……最后一件“玩得开心”,更是简洁括了美国学生暑期生活的特点。那么,除了“老三样”外,中国学生的暑假果真是如此枯燥乏味吗?
“早晨七点起床,八点做暑假作业,十点钟一起去买菜、购物,中午安排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去培训学校练硬笔书法,四点去游泳馆学游泳,傍晚是自由活动时间,我们有时也会带他到附近的公园散步或者骑自行车。”从暑假开始以来,全职妈妈钟萍就已经为还在读二年级的儿子小豪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暑期规划,“活动内容我们都是和孩子商量过才决定的,原本体育活动时间我们给他安排的是打羽毛球,但是孩子自己提出来要游泳,最后我们还是尊重他的选择。至于文化基础知识,我们并不强求他做多少作业,只要能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巩固上学期学到的知识就可以了。”
“我们学校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并不多,语文、数学各一本练习册,三篇日记。除了课外阅读,其他的作业我在7月份就已经全部做完了。因为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我白天都是住在奶奶家,平时上上网、看看电视,有时去图书馆或者新华书店看书,这样感觉暑假也是过得很快的。”董丽丽描述了她的暑期生活。
“在与社区里的学生接触中,我发现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埋没在各类补习班中。这些孩子的家长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忙,他们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把一天都排得满满的,这样看上去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是扼杀了孩子追求快乐的天性。”杨刚补充道。
听完前面三位嘉宾的描述,盛时钟表达了他的想法:“上面所提到的三种孩子的暑假生活,都具有很典型的‘中国特色’,相比较而言,钟萍给孩子安排的假期更为合理健康,这也反映出一些年轻父母正在逐渐转变传统的只看分数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与大自然的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从现有学校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来看,学生一个学期中所接受的基础知识已经足够了,假期中他们更需要的是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让孩子在与人接触、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乐观、阳光开朗的人格与品质。”
暑假,你想怎么过
主持人:既然现有的中国式暑假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快乐,那么他们内心究竟憧憬怎样的假期生活呢?
“其实在这100件事中,有许多是我很乐意去做的,可是现实的条件并不允许。”丽丽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比如说去海边、去游乐场、做蛋糕这些事情,都是我很向往的,可是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带我出去。”
“我希望我的暑假能像爸爸小时的一样,可以去钓鱼、抓龙虾,爬树……”小豪紧接着说道。
“两国国情和环境的不同导致像棒球、橄榄球、壁球等这些具有美国特色的项目在本地是很难接触到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练武术等,这些运动同样具有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作用。”钟萍说。
“不错,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这份作业只是具有参考价值,用国外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孩子是不合理的。中国的家长所要汲取的是美国家长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在自由的空间里学习或者活动,同时也不要忽视一些‘小细节’在培养孩子亲情、友情方面的作用。”盛时钟接着说道:“比方说‘打扫房子’这件事,我相信所有中国小学生都有能力做这件家务,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去做。原因就在于一直以来家长们的错误引导,他们往往会认为孩子在学校里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不愿意让他回到家还要承担家务劳动,于是家务活大人一手包办,管好自己的成绩就是孩子的最大要务,久而久之,他们的观念中就没有做家务的概念,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自理和独立能力。”
“在社区里我也碰到过很多这样情况的孩子,有个学生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没时间陪孩子,他们就为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他们以为这样孩子的暑假就是充实有意义的,而事实上,过重的课业负担反倒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杨刚说。
快乐假期,其实不难
主持人:细数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其实很多都是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甚至微不足道的,例如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抓蝴蝶或者虫子、骑自行车,这些事情对中国孩子来说其实并不难。
“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美国学生要做的100件事时,我也觉得很好奇、很新鲜,随后还仔细研究了一下这100件事,这些看上去独立和琐碎的事情其实可以归成几大类,例如游泳、跳绳、轮滑等可以归为参加体育运动,旅行、钓鱼、度假可以归为户外活动,洗车、做菜、烤饼干、无疑算是家务劳动,其余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亲情和爱国教育活动。从这100件事的分布来说,体育和户外活动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关于学业的几乎只占到5%都不到。我想这也是美国孩子更能体会到暑期快乐的主要原因。”盛时钟分析,“其实,除了几项极具美国本土特色的活动以外,中国的家庭完全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假期。”盛时钟分析。
“作为一位母亲,我能深刻体会到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参加这些实践活动的原因,那就是担心他们在户外活动中受到伤害。踢足球、骑自行车、游泳,这些都是很好的体育锻炼,可是近年来,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由此引发的意外还少吗?运动受伤、交通意外、溺水事件……这些让我们做家长的看了触目惊心,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谁都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于是有些家长就选择了比较偏激的做法——把孩子关在家里,这实在是有些因噎废食。”钟萍继续说道:“其实我们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多点时间陪着孩子,让他们既有空间自由玩耍,又能得到安全保障。对于一些普通的运动伤害,我认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家长也没必要为一些磕磕绊绊而心痛不已,孩子本就应该学会自己在跌倒中爬起来。至于有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活动,那么家长就一定要慎重选择活动场地,并且有专人看护。我的孩子就很喜欢骑自行车,但是现在市区道路往往车水马龙,谁都不放心让他在大街上骑自行车。于是我们就给孩子严格规定了骑车范围,包括公园和小区内,其余地方是绝对不允许他骑出去的,而且每次都要有大人在边上看守。”
此时,盛时钟也犀利地道出了第二种原因,那就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为人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补习班为何如此盛行?直接原因就是市场需求大。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习成绩好坏成为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小学生的可塑性相对比中学生大,家长的期望值在这一时期往往最高,因此更不敢有丝毫懈怠。成绩差的,想要抓住暑期长假有利时机大补恶补;成绩好的,希望通过补习锦上添花。这就导致孩子原本用来玩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主持人: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假期?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讨论,这次网络上出现的“100件事”再一次给我们提供了参照。让孩子玩得开心,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假期里,学校已经停止正常运行,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和家长朝夕相处,我认为家长的引导作用最重要。家长最知道学生什么时候有空,最需要什么:充分的睡眠,适当功课温习,还是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实践,或者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设计好自己的暑假,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钟萍说。
“我们社区也在每年的暑假中为孩子制订了多种活动计划,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杨刚为我们出示了他所在的振东社区今年举办的一些活动,包括知识讲座类型的航天科普讲座、青春期少女卫生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和拓展实践类型的廉政漫画比赛、剪纸课、参观科普展等。“从孩子的反馈中,他们明显对动手、实践类的活动比较感兴趣,报名参加的人数也最多,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的计划中要多举办此类活动。此外,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基地,契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给他们更多能够实践场所。”
“不错,在我们周边这样的实践基地如科普馆、博物馆等还太少,无法满足孩子去亲身体验的需求,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引导与规划,尽可能多地开放一些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同时,社会组织也应在暑假期间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科普活动等大型活动,吸引孩子们参与,让孩子们能够在时间较为充裕的暑假充分感受科学文艺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盛时钟继续补充:“此外,爱国教育、乡土教育等培养孩子品德情操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也是家长不能忽视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汇聚而成的精神宝库,对少年儿童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民俗信仰、古典建筑、民间音乐、经典古籍等传统文化的载体,只要运用得宜,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接受。”
记者感言:
采访中,小豪与丽丽对美国小学生的暑期生活无不透露着羡慕和眼红,已为人父为人母的盛时钟与钟萍也都表示这100件事确实是能让孩子快乐的源泉。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再过不久,越来越多80后的子女们也将踏进小学的校门,回想自己的假期生活,是否也曾因为分数的驱使而埋头题海,因为找不到玩伴而整日守着电视,因为父母的管教而足不出户?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你认为这样的假期生活并不快乐,那么从现在开始,请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享受应有的童年乐趣。
各方言论
关注孩子是否快乐,我们更多的应该关注他的精神需求。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加入团体活动,增加他们互相交流的机会,去拜访自己的亲人、邻居,而不要仅仅依靠电脑和电话这些冷冰冰的沟通工具。——盛时钟
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多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体会交往的乐趣,并学会处理交往中的矛盾、问题等,使孩子从小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杨刚
都说孩子像小树,小树就有小树自然的成长方向,这就是成长的力量,家长的“修枝剪叶”就是教育的力量。如果家长一味依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修枝剪叶”的话,这两股力量就会相互抗衡,互相消耗。——教育专家孙云晓
在教育子女上,父母不是科学家而是艺术家。越接近童年就越接近本性,“精神胚胎期”要保护的是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与创造的能力,这远比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教化更为重要。为人关健在于内心,没有快乐与爱就没有自由,也就没有独立面对人生的力量与勇气。——博主朵小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