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业由于污染治理难度大,一直被认为是令人头痛的污染大户。近几年来,皮革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与此同时,皮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也越来越受人关注。根据省政府日前召开的环保公安环境执法联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7月19日,我市环保公安联合行动,对全市14家皮革鞣质企业进行了集中式突击检查。本报记者全程跟踪——
检查人员进行现场勘察

检查人员正在入网口取样

检查人员了解铬水处理情况

记者现场了解含铬污泥的处理过程

检查人员正在翻看相关台帐资料
废物处置严格把关
7月19日上午9时30分许,炙热的太阳照在身上火辣辣的。记者跟随此次联合执法行动的第四和第六检查组工作人员,分别来到了嘉兴祥隆皮革有限公司、桐乡市南日皮革有限公司、浙江牧羊人实业有限公司和高桥皮革有限责任公司,对企业的废水排放、污泥转移处置等情况展开突击检查。
第六检查组工作人员首先来到了位于高桥南日的嘉兴祥隆皮革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皮革企业,以生产绵羊服装革为主要产品。走进办公大楼的会议室,检查组工作人员首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此次检查的目的,随后便认真查阅起企业的废水排放和污泥处置的相关台帐资料。
“固体废物月产生量多少吨?”“处置单位是哪家?有没有资质?”……现场,工作人员仔细询问着,企业负责人陈强高一一作答,并拿出与处置单位签订的合同、转移联单、处置单位相关资质证书等以供检查。
“皮革企业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含铬污泥,易造成重金属污染,因此对于企业生产产生的铬污泥必须由具备废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运输转移,并由具备危废处置资质的企业进行专门处置,企业对于污泥的处置情况,是我们此次检查的重点之一。”环保检查人员朱博恒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向记者作着介绍。记者看到,在《浙江省污泥利用处置管理台帐》上,该企业每次产生的污泥处理情况都一一记录在册,十分详尽。
了解完相关资料后,检查组人员随即来到厂内铬污泥处理区,对该企业的铬污泥处理进行现场检查。指着一处贴有“危险废物”的小房子,企业负责人陈强高向记者介绍起来:“厂区内产生的所有含铬污泥先集中起来,经过处理、沉淀,再压干,当储存量达到合同核准的7吨时,就会通知和我们签订协议的有资质公司运送出去作专业处理。”陈强高告诉记者,以前公司每年产生的铬污泥在60吨以上,随着近几年来毛皮运到省外去做以后,公司产生的铬污泥大大减少,去年仅20吨左右,今年估计10吨都不到。
而此时,在浙江牧羊人实业有限公司,检查人员正对企业的污染物治理设施进行认真的现场勘查,并拍照取证,对正在排放的污水进行了水样采集。
检查中,记者听到了不远处机器传来的轰鸣声。“那里是污泥脱水系统,声音是正在运行的压泥机发出来的。”看出记者的疑惑,公司工作人员金庆全一边解释,一边带着记者和检查人员前去一探究竟。
走近一看,记者看到两台一人多高的压泥机正在作业,机底不断有水滴下。而在另一边的墙角,堆放着已经脱完水的污泥。见此情景,环保检查人员沈一斌告诉记者,有污泥出现才是正常的。“在检查中,如果没看到污泥或只看到少量污泥,那么就要引起重视。因为这种情况下,企业出现偷排的几率比较大。”经检查人员现场查看,制革污泥处理正常。
随后,检查人员又前往查看含铬污泥的处理情况。来到铬污泥处理池边,记者一眼就看到旁边摆放着整齐的编织袋,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泥块。“这就是已经脱水干燥后的含铬污泥,正等着集中装运处理。”金庆全告诉记者,因为含铬污泥还要进行再次处理,因此他们设置了专门的铬污泥存放处,与制革污泥分开堆放。“你看,这些泥块因为含有铬,所以表面呈现出一层淡绿色,如果和田地里的普通泥块放在一起,就十分显眼。”沈一斌补充表示,铬属于重金属,如果倾倒在田地里,将影响土质,因此在检查时尤其要了解它的去向。
在对企业进行的污泥处置检查中,检查人员未发现乱倾倒和非法处理转移固体废物等问题,但对个别企业废弃物乱堆乱、影响厂区内部环境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
污水处理全程监测
制革企业的废水排放情况如何?有没有偷排漏排?有没有实现达标排放?这些问题都牵动着检查人员的心。当天上午,检查人员还前往制革企业的污水处理区域进行了突检。
在桐乡市高桥皮革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第四检查组工作人员正认真检查着企业的废水排放情况。“目前废水可以分为制革污水和含铬废水两种,都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入管网中,但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企业负责人周志贤告诉记者,因为制革污水不含铬,因此在处理工序上相对要简单一些。
“污水先进入调节池,然后沉淀,接着就进入生化池中。池中有细菌存在,可以分解污染物。而含铬废水就得先进行铬水分离。”顺着他的指示,记者看到了圆柱体的铬水反应池。沿着阶梯而上,检查人员黄月峰和潘建法一起,小心翼翼地将样品水注入事先准备好的采样瓶中。
在桐乡市南日制革有限公司内,检查人员一一察看了企业的废水处理全过程。“带我们到排污口看看!”来到排污口,检查人员立刻开始取水采样。记者看到,有一个摄像头正对着排水口的上方。而在旁边的小房子里,一台监测设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是我们专门安装的在线监测设备。我们生产废水中的主要污染是COD,该监测仪可以对处理后的污水中的COD浓度、PH值等进行监测。”企业负责人说道。
检查人员让工厂负责人打开COD自动监测仪,检查排污口的排水情况。“7月16日,COD180mg/L”从显示的数据看,该企业污水排放中COD含量一目了然,“从这些数据反映,企业的生产废水是达标排放的。按照排放标准,入网废水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在500mg/L以内都是达标的。”检查人员边检查边对记者说。听着检查人员的“结论”,企业负责人舒了一口气说:“为了减少污染,我们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下了大力气整治的,不敢有丝毫怠慢呀!”
检查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这样可以24小时掌握到污水排放的情况,有没有超标便能随时监控。“另外,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也是我们检查的重点。”市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王小龙告诉记者,从当天检查的企业的运行情况来看,都基本符合标准,在线监控显示其排放的污水也是达标排放的,不存在违规行为。
联合执法检查重污染企业
“此次联合执法行动,是贯彻省政府日前召开的环保公安环境执法联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开展的,旨在严厉打击暗管偷排废水、向水体倾倒危险物质、工业固废非法倾倒等涉嫌环境犯罪的行为,把污染降到最低,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专项行动的打击重点行业是: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重点污染行业。
记者了解到,制革业是产生大量污水的行业,制革污水不仅量大,而且是一种成分复杂、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在制革生产中,由于原料皮的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成品的不同,污水水质差别很大。长期以来,制革行业被扣上了“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的“两高一资”帽子,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了负面印象。
此次联合执法重点检查的是全市14家皮革鞣质企业,环保、公安联合行动,共分成6个检查组,分赴石门、崇福、洲泉和高桥的皮革企业。重点检查皮革企业废水排放情况,对所有企业的铬水分离池出口、调节池废水和外排入网品进行分别采样,检查企业重金属铬、COD、氨氮、PH等指标是否超标。另外,检查企业污泥处置情况,了解企业含铬污泥和制革污泥的产生量,与有资质处置单位签订的合同、转移联单是否齐全、规范等,同时,还排查企业是否存在私设暗管和临时排放途径,是否存在超越管道,是否有不合常理的管道和闸门等违法排污现象。
一旦发现存在非法倾倒、转移危险废物、污泥或工业固废等行为,涉嫌违法治安管理规定或涉嫌环境犯罪的,将由公安立案侦查,对于严重超标排放的企业,环保将进行立案查处;对于偷排、漏排、直排的企业,将进行严厉处罚。
“从此次检查来看,总体情况良好。所有被检企业台帐资料都比较规范,所抽取的水样,检测数据也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出现偷排、漏排的和超标排放的违规情况。”王小龙告诉记者,虽然整体情况良好,但在检查中也发现了制革企业内部环境卫生脏乱差,废皮边角料、废包装物等固废物乱堆放,已责成相关企业限期整改。
记者手记:环境安全无小事
记者 朱跃红
“继这次对全市制革行业的突击检查后,我们还将开展对全市印染企业的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我们绝不姑息。”在这次联合执法行动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句话,不禁让我们看到了我市严查环境污染特别是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安全的重视和决心。
当前,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正成为发展主旋律。对于正处于转型发展中的桐乡而言,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更是重中之重。这一次,根据省、市工作要求,我市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对重污染行业的专项行动,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安全,为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全面排查和消除环境污染隐患。
维护环境安全,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因此,要强化环境安全,必须让环境执法硬起来,除了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之外,还应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者感到切肤之痛;必须完善和保障以公众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监督,包括舆论监督,强大的社会监督将使环境破坏者无处遁形,使消极执法者被追究。
环境安全无小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清理和整顿建设项目的环境违法问题,使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居住在安全放心的宜居城市里;就是要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让桐城的天更蓝、水更清。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