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叠厚厚的手稿,今年76岁的老人沈金祥花了4年时间搜集资料、寻求考证、潜心写作,写成了一本22万字的《屠甸史话》。由于屠甸镇没有镇志,镇政府十分重视此书,在其大力支持下,该书即将与市民见面。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这位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的老人。
沈金祥是屠甸镇荣星村人。2001年,老沈回到了阔别将近50年的家乡——桐乡。平时喜好阅读的他茶余饭后常常泡在市图书馆读书。深感错过了家乡数十年发展的他翻阅了关于家乡变迁的一系列书籍。
“过去我并不了解屠甸的历史。翻了许多书,这才发现原来屠甸有这么多内容值得我去大写特写。”沈金祥说,在屠甸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一部书能够把这些变迁记录下来,这些历史的碎片反而散落在桐乡县志、濮院镇志等书籍里。而且他还发现,这些记载大多零零碎碎,很多都与实际情况不符,有待考证。
为了子孙后代对屠甸镇的历史能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2008年,沈金祥着手搜集和整理资料。他先后翻阅了大量历史图书,还根据书中的记载实地走访、考证了大量地名、典故,写下了自己的推测、判断。他还专门找到了研究我市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虚心向他们学习、求证。
沈金祥对待这本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一段文字都认真、细致地考证到位。一座古亭、一座古桥,他都到实地看过,翻阅过几处相关的史料。说起他的考证经历,他显得很兴奋,还特地从房间里拿出自己考证的一些文物照片:“你看这个叫做‘石虎’,是从明朝进士冯孜的墓地挖出来的,它有一对的,现在被保存在屠甸镇的石泾公园里……”
据沈金祥介绍,《屠甸史话》全书分成11个部分,从屠甸的由来到各个时代的文明,从名人古迹到风土民情,从文化遗迹到诗词文章,包罗万象。这4年多时间,老沈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到这项艰巨的文化工程中。
“这些湮没在历史中的家乡文字都是大家应该知道的,不该把它们丢掉。”如今这本《屠甸史话》即将出版,沈金祥像是放下了心头的一块大石。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