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记者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探望了家住乌镇分水墩村的黄家贵老人。黄家贵作为桐乡第二批南下干部,20岁就离开故乡,在桐乡一待就是60多年,期间,只回过一次故乡。
黄家贵今年84岁,身体硬朗,思维清晰,浓重的山东口音里夹杂着桐乡话。“1949年5月初,我和南下干部队伍一起,乘大轮船从南京浦口过江,船上有1000多人。渡江后,我们步行了一天一夜来到苏州,从苏州乘木船到了杭州,再辗转来到当时的桐乡县。” 黄家贵回忆道。
黄家贵说,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实施供给制,根本谈不上工资。“发了两套军装和两双鞋,就开始工作了。”当时,黄家贵作为青镇区(今乌镇镇)民政助理员,很快就投入到剿匪反特、征借粮草等具体工作中去。在组建公安局后,黄家贵又调到了当地派出所工作。
当时嘉兴地区刚解放,土匪猖獗,而南下干部武装力量也不充足,剿匪难度很大。据黄家贵介绍,刚组建的乌镇派出所只有8个人,再加上当地的民兵,总共也只有20人,而分散在各地的土匪总共有100多人,而且熟悉地形,很难对付。
抓获武装土匪“小阿四”的过程让黄家贵印象深刻。那是一个雨夜,派出所10多人对“小阿四”围追堵截,但“小阿四”滑不沾手,很难抓捕。派出所民警无奈之下,向他扔出了一颗手榴弹。没想到“小阿四”借着烟雾和夜色的掩护,跳进了河里。最后还是在嘉兴将其抓获。
为了加速剿匪进程,派出所联络当地进步武装力量,如曾经也是土匪,后来参与营救党内高级干部而立功的费阿金,然后通过各个击破瓦解土匪组织,这些策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黄家贵老家在山东省德平县(今商河县),离家南下时,家中还有一个1岁多的女儿和比他大8岁的妻子。1954年,由于感情不合,黄家贵与妻子离婚。1956年,经人介绍,黄家贵与当地乡干部余杏珍结婚。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黄家贵的前妻病逝,他把女儿接到了桐乡。从此,他与余杏珍共同抚养女儿,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平静而温馨,而余杏珍之后也没有再生育。
在之后的日子里,黄家贵一直工作在公安战线,当过公安局治安科长、看守所所长等。黄家贵告诉记者,离家时父母都已过世,老家已经没有亲人了,所以这么多年来,只回去过一次。
如今,黄家贵和老伴住在乌镇太师桥附近一幢自盖的小楼里,颐养天年,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报纸。女儿也已退休,对老两口都很孝顺,每周都会抽时间来看看他们。他说:“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