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石门镇二大埭村78岁村民陈发荣及家人所经历的那段艰苦岁月,这种苦,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犹如天方夜谭,但它真实无比。为了还原真实场景,我们进行了一次新闻创新,探索剧本为模版的表达方式。
插图 今日桐乡记者 李莉莉 绘
剧本创作
今日桐乡记者 吴卓尔
剧中人物(按出场先后):
陈发荣——石门镇二大埭村村民,78岁。
浩浩——陈发荣的重孙,4岁。
二姐——陈发荣的二姐,已经过世。
陈凤娥——陈发荣的妻子,74岁。
大儿子——陈发荣的大儿子。
孙子——陈发荣的大孙子,浩浩的爸爸。
孙媳妇——浩浩的妈妈。
序幕
时间:4月24日早上。
地点:陈发荣家的大门间内。
大门间的正中央摆着一张大圆桌,陈发荣坐在旁边的躺椅上悠闲地听着收音机,手还跟着收音机里播放的京剧段子在腿上打着拍子,嘴里不时还哼上两句。
(远处传来了孩子边笑边下楼梯的声音)
浩浩(高兴地)太公,你在干什么啊?
陈发荣许是没有听见,许是不想让孩子打扰了自己听京剧的兴致,没有理会。
浩浩(撒娇地)太公——我在叫你,你听见了吗?
陈发荣(点头)嗯——听见了!
浩浩(走到陈发荣身边,拉着他的胳膊)今天下雨了,我不能出去玩,太公给我讲故事。
陈发荣(关掉收音机,和蔼地)让你太婆去讲故事,太公不会讲。
浩浩(任性地)我就要太公讲。
陈发荣(看了看孩子,又朝门外望望,若有所思地)那太公就给你讲我们家以前的故事好不好?
浩浩(搬了一把小椅子,坐到陈发荣身边)你快讲,你快讲。
陈发荣(坐直身子,转过头看着孩子,认真地)太公小时候啊……(声音渐弱)
第一幕
时间:1946年的冬天。
地点:石门镇羔羊村某户村民家门口。
临近中午,农户家门半开,时年12岁的陈发荣跟在二姐身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朝农户家中的桌子上张望,想看看今天这家农户吃点什么。
陈发荣(轻声地)阿姊,我肚子饿了。
二姐(朝弟弟看看,又朝农户家中看看)要么,我们进去讨点东西吃?
陈发荣(虽没有说话,却一个劲儿地点头)
二姐(两个手不停地搓着衣角,走到农户家门口,胆怯地敲了敲门)
农户(放下筷子,走到门边)干什么?
二姐(怯生生地)家里没有吃的了,我跟弟弟肚子饿,想出来讨点东西吃。(一旁的陈发荣站在姐姐身边一言不发,眼睛看着农户,眼睛里流露出渴望的神情)
农户(叹一口气,朝着屋里)老太婆,去看看锅子里粥还有没有,有的话给他们吃点。(转身进屋,不一会端出一小碗粥)家里不多了,就这点,喏,给你们吃。
二姐(一手搂住弟弟,一手接过小碗,高兴地)谢谢,谢谢。(拉着弟弟走到门外,找了一块石头让弟弟坐下)
陈发荣(眼睛盯着小碗,吞了一口口水)阿姊,你先吃。
二姐(抿了抿嘴,把碗递给陈发荣)我不是很饿,还是你先吃。
陈发荣(赶紧接过小碗,朝姐姐咧嘴一笑,一边喝一边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喝了几口,抬头看见姐姐看着自己,有些不好意思,把碗递还给姐姐)你也喝点,很香咧!
二姐(回给陈发荣一个笑容)还是你吃,多了我再吃。
陈发荣(硬把碗塞给姐姐,着急地)你吃啊,你吃啊。
二姐(小心翼翼接过碗,嘬了一口,开心地)是白米粥啊。
姐弟俩你一口、我一口,很快便把粥给喝光了。
过场:时年17岁的陈发荣背着包裹,和父母话别后离开家。他走得很慢,每走几步路,他就回头看看,直到看不到自己的家。
配画外音:1951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陈发荣在父亲的劝说下,去二大埭村的陈家做上门女婿。尽管陈家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对待陈发荣却如同亲生儿子一般,在和陈家大女儿陈凤娥相处的过程中,她的善良勤劳渐渐抚平了陈发荣离家的伤感。在陈发荣21岁那年,他和陈凤娥结了婚,第二年便有了自己的孩子。
第二幕
时间:1954年。
地点:陈发荣与陈凤娥家的灶头间内。
因为肚子许久没有吃饱过,陈发荣3岁的大儿子在看见别家孩子拿着糠馍馍吃时,追着那个孩子跑了很远,一时急坏了两口子。在找到孩子后,陈凤娥难免有些生气,一把将大儿子拖进了灶头间。
陈凤娥(生气地)你给我进来,就会给我找麻烦,家里这么多活,你还跑这么远,你不见了怎么办?
大儿子(流着眼泪又不敢哭出声音,两只手不停擦着眼泪,不说话)
陈凤娥(一手抓过灶头上刷锅子的洗帚,一手拎住大儿子,在他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下)叫你不听话,叫你跑这么远。
大儿子(一边躲,一边讨饶)姆妈,我下次不敢了,姆妈,我下次不敢了。
陈凤娥(大声地)下次要是还敢跑这么远,我就不找你了。
大儿子(突然放声大哭,泪珠挂满了脸庞)姆妈,我肚皮饿啊,我要饿死了,我要饿死了。
陈凤娥(听到儿子哭声,再也不忍心去责罚儿子,扔掉手中的洗帚,一把抱过儿子)姆妈也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啊。
配画外音:没过多久大儿子得了胀油疸,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他经常有气无力地躺在床里。一天,陈凤娥忙完田里的农活,便急着回家看儿子。
陈凤娥(轻声柔语地)儿子,姆妈回来了。
大儿子(显得很疲惫,轻声地)姆妈——,我难过,肚皮也饿,想吃东西。
陈凤娥(看到儿子全身浮肿,她难掩伤心,眼角虽闪着泪光,但面对儿子强颜欢笑地)家里没有吃的了,要么姆妈给你泡碗盐汤?
大儿子(疲惫地点点头,闭上眼睛)
陈凤娥(转身去泡盐汤,端到儿子床边,把儿子搂在自己的怀里)来,快点吃。
大儿子(吃力地指了指床边的围兜)姆妈,我要戴。(从陈凤娥手中接过围兜,自己戴好)
陈凤娥(内疚地)明天,姆妈就去隔壁借点米,给你烧粥吃,好吗?
大儿子(消瘦的脸庞露出一丝笑意,仿佛笑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
陈凤娥(小心翼翼地喂儿子喝完盐汤,扶他躺下,给他掖好被子,悄悄擦去眼角的眼泪)你先睡觉,有事情喊我,晓得吗?(没有听见儿子的答复,又再一次问道)啊,晓得吗?(儿子依旧没有反应,她开始着急)儿子?儿子?(把手伸到儿子鼻子底下,探了探气息,儿子已经没有呼吸,她神情一紧,立马从被窝里抱起孩子,看到儿子全无反应,她开始撕心裂肺地哭泣)儿子啊,你醒醒,你醒醒,全是姆妈不好,没有给你吃饱,我马上去借米,马上去——
第三幕
时间:1962年的一天晚上。
地点:陈发荣与陈凤娥的房间内。
白天刚从家里养的湖羊身上剪下毛,陈凤娥准备用摇车将羊毛摇成线,给几个女儿织毛衣,就着一盏洋油灯,陈凤娥摇得格外卖力,时不时还要用手整理摇好的毛线。
陈凤娥(平静地)糠馍馍太糙了,我看几个小孩吃的时候都在皱眉头,好像吞也吞不进,还好今天中午,隔壁给了点粥汤。地里已经没有野菜了,明天我去剥点树皮,炒干磨碎了,给你们做树皮馍馍吃。
陈发荣(背对着陈凤娥,躺在床上)有得吃已经很好了,还要挑三拣四!想想儿子看!
陈凤娥(说起儿子,她沉默良久后,故意扯开话题,试探地)哎,我想给几个孩子做双新布鞋过年穿,鞋底已经纳好了,就是鞋面布还没有,要么你明天给我点钞票,我去买点?
陈发荣(一言不发)
陈凤娥(有点生气)同你说话,你听见了吗?
陈发荣(平静地)这点钞票吃饭啊不够,还要做新鞋子?!不给!
陈凤娥(放下手中的活,生气地)已经不跟隔壁的孩子比较了,难道我们几个孩子的鞋子破了都不管,总不能到过年全部赤脚吧?!
陈发荣(躺在床里不动不出声)
陈凤娥(生气地走到床边,拉扯陈发荣的衣服)你这个人,家里的钞票全是你管的,要点就这么难?
陈发荣(没等陈凤娥讲完,一下子坐了起来,朝着她生气地)说不买就不买,吃要紧还是穿要紧,你这个人讲上去不懂!
陈凤娥(看到丈夫这么吼自己,委屈地哭起来)我也是想让孩子有新鞋子、新衣服过年,我也没有错!
第四幕
时间:4月24日中午。
地点:陈发荣家的大门间内。
浩浩撑着脑袋,伏在太公的膝盖上,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这些很多年前的故事,他还有些似懂非懂。
浩浩(天真地)太公,树皮馍馍是不是比汉堡包要好吃啊?
陈发荣(笑出声来)对,在你爷爷奶奶小时候,树皮馍馍可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了。
陈凤娥(从厨房里走出来,假装责怪地)你这个人啊,不要骗小孩子(一把拉过浩浩)你听你太公说呢,树皮馍馍是用树皮做的,你看会不会好吃?
浩浩(撒娇地)太公说好吃,我也要吃,太婆你做给我吃。(正在这时,陈发荣的孙子、孙媳回家来了,手里拎着一只鸡、一条鱼,两瓶酒)
陈凤娥(赶紧接过孙子手中的东西,假装埋怨地)回来吃饭就行了,还买什么,家里今天小菜蛮好的。
孙子(高兴地)今天晚上弟弟他们也要来吃饭,就当加点菜。(一把抱过浩浩)太公给你讲什么故事啊?
浩浩(小声地)爸爸,太公说,树皮馍馍比汉堡包还要好吃,是不是真的?
孙子(看了看陈发荣,又看了看儿子,大声笑了起来)爸爸下次再告诉你,我们先吃饭去吧(放下儿子,扶起陈发荣)
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开心地边聊边吃,孙媳妇还起身给陈发荣、陈凤娥夹菜。
——剧终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