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速汇款至卡号***,联系人*先生。”“**公寓盛大开盘,烫金地段,买房送精装……”当遭遇垃圾短信骚扰时,人们不禁质疑:“是谁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原来,户籍信息、住宿信息、车辆信息、手机机主信息、话单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都已经成了地下黑市获益颇丰的“商品”,有一批人以倒卖这些特殊的商品为业,从中牟利。24岁的桐乡人阿飞就是其中一员,他短短一年赚了5万多。4月26日,桐乡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对阿飞提起公诉,这是桐乡首例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
揭开“私家侦探”面纱
阿飞究竟身怀哪般武艺,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那么多陌生人的各种信息,成为一名“私家侦探”,足不出户,一年净赚五万呢?笔者采访了承办本案的检察官,这才揭开了“私家侦探”的神秘面纱。
阿飞其实是个普通大学生,200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一家调查公司打工,当时加入了多个买卖个人信息的QQ群来联系买家(称为下家),也积累了大量的个人信息提供商资源(称为上家),这次工作经历为他今后的“侦探生涯”奠定了良好的事业基础。
2010年3月,阿飞回到桐乡,本想大展宏图却一直待业在家。他打开电脑玩QQ时,那些买卖个人信息的群里总会弹出各种求购信息,久而久之,阿飞心动了,他想:行行出状元,既然我有条件优势,何不干一番大事业?
于是,阿飞特地申请了两个新的QQ,昵称为“小信息”和“信息联盟”,用于联系下家,报价给他们,如果对方觉得价钱合适,阿飞就联系上家购买所需信息,如此倒卖,从中赚取差价。关于信息的价钱,也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从价目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信息的买进价格和卖出价格:
信息类别
|
买进价格(单位:元)
|
卖出价格(单位:元)
|
个人户籍信息
|
40
|
50-60
|
全家户籍信息
|
60
|
80
|
住宿信息
|
80
|
100
|
车辆信息
|
40
|
50
|
手机机主信息
|
30
|
50
|
联通话单信息(三个月)
|
700
|
800
|
电信话单信息(三个月)
|
1500
|
1700
|
移动话单信息(三个月)
|
2100
|
2300
|
浙江联通手机定位
|
100
|
120
|
农业银行信息
|
150
|
180-200
|
据阿飞供述,他与上下家之间的资料传输都是通过QQ文件发送的,而钱的往来则是直接通过网上银行汇款。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合法交易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在这种特殊交易中也会发生,比如业务量比较大的客户,阿飞也会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而阿飞也曾碰到过收了资料不付钱的“欺诈交易”。
截至案发时,阿飞共倒卖电话话单28份,出售户籍、住宿等个人信息49份,赚取利润共计5万余元。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形成的利益链
笔者不禁再次发出疑问:阿飞的上家究竟是何等神通广大,能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呢?
据阿飞介绍,他联系最多的是昵称为“大海”、“小于”等五位上家,每个上家都有不同领域的第一手资料,比如小于,找他可以拿到宁波地区的移动、联通和电信的第一手话单信息。阿飞跟他们都只是通过QQ联系,从没见过本人,也不知道对方真实身份。
办案检察官告诉笔者,这次抓出来的是一系列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窝串案,涉及包括阿飞在内的8名犯罪嫌疑人,有专门从事调查个人隐私业务的商务咨询公司,也牵涉到公安局“内鬼”,地域遍及杭州、宁波、义乌、嘉兴等地,这些人在阿飞这个案子的背后形成了一个巨大利益链。据悉,目前杭州、义乌等法院已经判决了多位同案犯。
在这条利益链中,作为信息源的是公安局的协警,他其实是最底层的工作人员,负责文件收发和查询话单的工作。但他利用管理和监督上的漏洞,在商务咨询公司利益的引诱下,利用职务之便,将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转手卖给他人。
从买卖方式上看,这系列案子的交易过程都是在网上进行的,买卖个人信息的双方分别在QQ群里发布资料,洽谈生意,可见网络成了最大的帮凶,可以说在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覆盖地区广泛、买卖便捷的个人信息交易市场。
检察官:个人信息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办案检察官提醒:对于这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我们执法部门除了将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依法定罪量刑外,还顺藤摸瓜揪出“内鬼”并依法就追其法律责任,但是,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还是应当从源头上抓起。
公民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意识,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多留个心眼,及时销毁简历、银行对账单等记载个人信息的资料,上网时注意将留存个人信息的文件处理干净。
同时,政府要对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电信、医疗、银行、教育等单位进行重点监管,对其采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命令其建立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并建立公民个人信息失窃事后追究与救济机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