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片: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生产一次性使用麻醉系列及精密过滤输液系列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对话嘉宾:
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卫东
记者: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从2003年成立以来,获得了多项殊荣。像“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桐乡市科技进步十佳企业”、“嘉兴市专利示范企业”等,还有研发中心研发成功的各项专利性产品。一家私营医疗器械企业能够在9年时间里硕果累累,并成为行业中佼佼者的秘诀在哪里?
苏:孜孜不倦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梯队的搭建是公司的两个核心目标。由于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型产业,一方面,国内医疗市场前景日趋明朗,而另一方面,品牌在市场上的主导力也非常大。
企业在紧抓机遇的同时也要迎接各种挑战,提高整体的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向上发展的主要动力。医疗器械产品要想寻求突破和转型升级,必须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医疗器械方面的科技创新需要依靠专业的人才队伍。
记者:您所提到的技术创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苏:“伏尔特”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就要占到销售总额的7%以上。每年申报的专利项目始终保持在5个以上。在去年5000万元的总产值中,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带来的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50%以上,而公司总产值也在以30%的幅度逐年递增。
公司搭建的研发平台早在2007年就被浙江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目前研发中心共有38名专业研发人员,其中部分研发人员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研发中心通过参加国内外大型医疗器械展览会、学术交流会,并邀请国内外临床专家、行业专家来研发中心交流讲课,了解到最前沿的需求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我们自主研发的新设备主要是专用设备。随着消费的日益增长,人工费用也是水涨船高,对于企业来讲压力很大。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又降低了人工成本。像消毒刷自动组装仪的研发成功,可以代替10个熟练工人的劳动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压力。
十万级洁净车间工人正在制作麻醉穿刺包
注塑拉管车间一角
记者:在贴牌加工和“中国制造”大行其道的今天,“伏尔特”作为一家私营企业,为何选择另辟蹊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在研发中心上呢?
苏:如果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那么,我们的研发中心就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相对来说专业性和竞争性比较强的行业,加上国外大型医疗器械企业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
只有不断研发新产品,才能激活企业的“造血”功能。研发中心的研发目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的创造以及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新设备的研制。研发中心也坚持“走出去”的方针,每年都会有大型的涉外活动,研发人员多次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医疗器械展,到过美国、巴西、迪拜等国家参观学习。在国内参加每年两次的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以及标准制定会、技术交流会、中国麻醉耗材研讨会等,以开阔研发人员的视野,提升专业水平。
记者:您在一开始就提到企业发展要靠搭建人才梯队来实现,那么公司是怎样搭建自己的专业团队呢?
苏:公司在人才管理上主要有两个大方向: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得不依靠人才的力量。在自主培养上,首先是让员工参加行业培训,邀请国内外权威行业临床专家参观交流;其次采取和高校合作的形式,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将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学生招收进来。而在人才引进上,则是有选择性地引进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同时通过当地人事部门“引智扶助”,请专家来公司上课等形式,提高研发能力。
到目前为止,“伏尔特”已经成功引进6位权威级的专家,帮助公司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升级。
除此之外,“伏尔特”还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完成高规格的科研项目。从2008年开始,公司开始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核孔滤膜在手术室大输液中的应用》项目,总投入1230多万元,实现了从合作研发到投入生产的产业化进程,产值较往年增加了2700多万元。2011年再次与清华大学签订了《输注器具用核孔滤膜技术开发》合作项目,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记者:医疗体系的改革对于主打内销牌的“伏尔特”来说,是利好消息吗?
苏:医改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因为目前“伏尔特”内销的比例占到了总销售量的90%,而外销只占到10%。
医疗体系的改革涉及社区医疗、农村合作医疗,这将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使用需求,这其中孕育着很大的商业价值。就目前形势来看,公司每亩地的产出平均为650万元,可以说亩产产出率是非常高的,甚至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只能通过研发附加值高的产品来提高产出率,为了应对快速发展的趋势,公司准备兼并重组弱势企业,以公司研发中心为研发基地,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兼并重组的企业内进行生产,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
记者:“伏尔特”产品的销售重心是在国内,但是也有一定份额销往国外,如何看待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之后的外销形势呢?
苏:我们的产品很多是由塑料粒料注塑而成,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原材料的价格也会随之增长,加上国内的人工费越来越高,国内产品的这些基本优势逐渐削弱,要想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只能靠自主创新。
只有赢在起跑线上,才能在外销市场上占有份额。实际上,自主研发的产品卖到国外价格并不低,反而会比国内的售价上浮80%,就是因为它针对国外客户的要求而设计制造,因此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在研发中我们非常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
未来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将现有外贸销售占销售总额10%的比重加大到30%。
所属专题: